样式雷图概况
图名:
图幅: 913mm*657mm
款式: 墨线淡彩+黄签
图纸性质: 呈样,后作为勘测底图
绘制年代: 绘制于乾隆中晚期,嘉庆早期进行局部修改
收藏机构: 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
排架编码: 样043-1号
样式雷图简介
本文修订于 2022-06-26 请核对首次阅读时间

本图局部有残破,绘制比例约为1∶200。图上以墨线绘制出山水和建筑群的轮廓,贴黄签标注各景区名称,原为呈样;图上潦草标注的红、黑两色泊岸尺寸数据以及2处河道修改痕迹,应为后期实地勘测时的记录。图上绘制的山水和建筑群轮廓,与样1370底图所绘基本相同,其中与时间节点相关的有如下信息∶

(1)图上已绘制了乾隆四十年建成的文源阁院落。
(2)山高水长南部尚未绘制乾隆四十二年开挖的水泡。
(3)花神庙西北隅尚未出现乾隆四十九年添建的宝莲航石舫。
(4)坐石临流处绘制了八方亭,后期又在亭北部西侧添绘了一段河道,修改后与样43-3相似。
(5)接秀山房的建筑轮廓与样1370相同(标注为”接秀山房”),而不同于道光二十年绘制的样1196(标注为”观澜堂”);北远山村北部同于样1370(标注为”皆春阁”),而不同于样1196(标注为”课农轩”)。
(6)平湖秋月处与样1370、样1196均不同,但与样1704底图所示格局相似。
(7)山容水态斜上方后期绘制了在南面开挖河道后的平面,与样1370白粉涂改后的平面一致。
(8)图纸右下角绘制了藻园建筑布置草图。

由以上信息来看,山高水长南部未开挖水泡,但坐石临流已为八方亭,似乎颇有矛盾。从乾隆朝中期档案记载来看∶”坐石临流改建八方重檐亭一座,添建六方草亭一座,四方竹式亭一座,草房一座,计两间,青白石宝座床一分,插屏一座,北边土山旧有山石明沟改做豆渣石暗沟一道,并东面新开挖河泡一个,周围泊岸堆做云步山石,刨槽下丁,河西岸旧有稻田周围开宽,文源阁东面南面旧有稻田开宽,澹泊宁静东面旧稻改挖水泡一个以及亭座房间油饰彩画,拆做甬路等项。”由此可见,坐石临流改建八方重檐亭时文源阁已经建成。而现存兰亭石碑背面刻乾隆诗注云”己亥春,辑兰亭八柱之册,因此亭易以石柱,而各刻一册于柱以永其传”。是年有《题兰亭八柱册》诗并序。己亥即乾隆四十四年。因此,改建八方亭工程要晚于乾隆四十年,早于乾隆四十四年,通常认为即乾隆四十四年,但也不排除先改建亭子,后辑得兰亭序册方刊刻于上的可能。

此外,由于笔者尚未能亲自查阅《长春仙馆等处加堆土山山高水长开挖水泡销算银两折》原件,也不排除刊印时误录档案时间的可能。因此,暂将本图的绘制时间界定到乾隆四十年(文源阁建成之后)至乾隆四十九年(宝莲航石舫建成之前),较样1370早,与样1704底图相近而略晚;并在嘉庆八年后嘉庆十六年前进行了局部修改。希望将来能借助更多的档案予以补充和细化。

本图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在圆明园园墙范围内以较淡墨色绘制了完整的方网∶纵向划分为36格,横向划分为53格。比较图绘网格与园林平面的大体关系可以看出一定的规律,如∶圆明园中路均位同一网格列,园林中轴线为网格中线;后湖和福海岸线与网格线几乎完全对应,后湖湖面占7格×55格,岸边景区占地宽度为3.5格,福海湖面占16格×17格,蓬岛瑶台位于这一矩形的几何中心,岸边 景区占地宽度为3格⋯⋯表明圆明园规划设计中采用过控制网格。但通过图注数据、实测数据与网格数进行比较,图绘网格接近”10丈x10.4丈”,是误差还是另有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设置了回复可见
若您评论后显示全文,请点击此处[刷新本页]!
如仍无法显示,请微信搜索[微圆明园]前往小程序端浏览!
立即评论,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