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修订于 2022-05-23 请核对首次阅读时间

80余位专业人员,15年专注于遗产保护,1万余件历史档案,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终于让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跨越了310年的时光,再次展现在大家面前。

这就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团队完成的数字圆明园研究和应用项目。目前,团队已经完成了所有能够采集到详实信息的景区的数字化复原工作,精准数字复原景区达全园总量的60%。

在数字化复原圆明园的过程中,每复原一个景区就有10多道程序,遗址信息精确采集与记录,文献资料精细研读,样式房建造技术分析,残损构件的虚拟拼接等等。而这过程中,也常常伴随着新的发现,比如在西洋楼景区的研究中,团队从圆明园库房所存的残损琉璃花饰,发现了西洋楼景区“中西合璧”的新特点。

通过对圆明园数字化复原的研究,郭黛姮和团队成员将圆明园研究从平面引向立体,他们揭示了不同功能景区的不同尺度关系,园林空间的连续转换,以及景点之间的对景、呼应关系,将圆明园从静止切面引向三维时空。这样的复原,在郭黛姮看来是圆明园的另一种重生,“它不仅解决了遗产保护与遗产重生的矛盾,又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和认知”。

部分内容已隐藏
立即登录,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