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信息
原文作者:颐和园微览
发布平台:微信公众平台
转载方式:署名转载
转载正文

颐和园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修复初步研究-梦回圆明园

▲绮望轩复原效果图(天津大学绘制)

颐和园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历史遗迹最多的皇家园林,于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园内的木构建筑荡然无存。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清漪园的旧有基础上进行修复,并改名颐和园。颐和园完全按照清漪园的规划布局,万寿山前山前湖景区的建筑物全部重修,并加建了部分建筑,后山景区则仅保留遗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颐和园又遭严重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颐和园再一次修复,即现在的规模。
万寿山后山遗址是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清漪园时期绮望轩遗址是颐和园具有代表性的遗址建筑群之一。目前该遗址基址完整,建筑痕迹清晰,但植物景观已完全失去当年历史风貌。其价值相对于园内其他类型的文物古迹虽有逊色,但是通过地面建筑遗存痕迹,仍能还原出清漪园时期的园林建筑形制特点,通过史书文献、御制诗集等仍可以还原部分植物景观以及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颐和园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修复初步研究-梦回圆明园

▲绮望轩遗址现状图
目前,针对颐和园遗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赅春园、绮望轩、治镜阁等遗址的建筑本体与格局上,而针对遗址植物景观进行的深入研究还很缺乏。主要表现在对遗址植物景观关注度和深度不够,同时也缺乏相应的遗址植物景观修复的原则与方法作指导。研究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从认识遗址的历史入手,通过相关史料记载,以及同时期其他园中园植物种类对比,能较为真实的还原出清漪园时期绮望轩建筑群落内部分植物景观。根据植物历史景观和现状植物为将来有可能的修复与展示遗址植物生态景观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1 研究背景与价值

1.1 遗址概况   

绮望轩建筑群始建于乾隆时期,位于万寿山后山西侧后溪河峡口的南岸,桃花沟西侧,是万寿山后山一处 “园中之园”。建筑群毁于咸丰十年(1860年),至今未能恢复。

颐和园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修复初步研究-梦回圆明园

▲绮望轩遗址平面位置图

绮望轩遗址立于峡口假山石堆之上、异峰怪石之间,北临后溪河,东、西、南三面环山。东西宽70米,南北进深47米。7组形式各异的建筑由64间游廊连接。建筑群北岸设临水码头,岸边有高约4米的八字蹬道,蹬道下开凿山洞,洞门上镌刻乾隆皇帝御笔石额“蕴奇积翠”。从后河登岸,可经山洞或两边的蹬道上达庭院中。

颐和园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修复初步研究-梦回圆明园

▲绮望轩遗址复原平面图

1.2遗址植物景观研究的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最为精妙之处就在于其意境美的营造,而缺少了花木的园林无论在画面感的营造或是整体生态功能的营造上都是不完整的。花木与建筑、山水共同构成的中国古典园林,以中国深厚文化内涵为依托,焕发出勃勃生机。植物景观在生理、心理、社会、自然等多方面满足着人们的需要, 对于园林整体意境美的营造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颐和园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修复初步研究-梦回圆明园

▲绮望轩遗址现状图

绮望轩遗址在生态保护下,针对现状与历史植物景观研究的价值同时也体现在,一方面,该遗址基本保留了清漪园时期的景观格局,植物景观作为造园艺术的组成部分,是有必要进一步探索的,历史植物景观的研究将有利于保护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为遗址内植物景观的维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遗址内植物景观的修复对环境的改善及景观营造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更加直观的展示遗址内容的手段。

2 乾隆时期绮望轩的植物景观

从造清漪园开始到成为公园,颐和园经历了4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乾隆盛世时的清漪园是始创了园林的湖山规划、景观布局和植物配置。清末由慈禧修建的颐和园,利用了清漪园的结构和基础, 并保持了乾隆时期的景观布局。之后在中华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个时期, 颐和园分别经历了不同方面的改造, 经过时间的演变, 颐和园的植物景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研究中的绮望轩遗址历史植物景观是指乾隆时期建筑群内的植物配置,是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这部分已经消失的植物景观需要通过文献考证来证实或推测。

颐和园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修复初步研究-梦回圆明园

▲绮望轩北立面图(天津大学绘制)

2.1资料考据

关于绮望轩遗址的历史资料相对较少,直接记录园林植物的笔墨更是少之又少。同时也缺乏直接的考古资料。仅通过乾隆御制诗的描写及《匠作则例》的记载,以及横向对比同时期其他园中园(如赅春园等)的植物种类,对乾隆时期绮望轩建筑群中的植物景观做出推论和猜想。

2.1.1乾隆御制诗

乾隆皇帝每到一处登临巡幸、观赏风景,都要纪游吟咏。因此,乾隆御制诗是研究清漪园的重要历史资料,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乾隆御制诗对清漪园一百多处景物除极个别外,几乎处处咏有诗句。这些文字直白, 大多真实再现了清漪园四季的美景。在描写具体的诗文中, 对于植物相关的各景点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作为文学作品, 虽有为了对仗工整虚写植物的可能,从中依然可以探索出植物景观配置的规律。从以下诗文中不难看出,乾隆时期绮望轩园内初春将至时摆放盆栽梅花,春花盛开时红紫相间,点缀在园内各处。

关于绮望轩建筑群的乾隆御制诗

颐和园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修复初步研究-梦回圆明园

2.1.2《圆明园万寿山匠作则例》

万寿山的植被是从外地移栽树木逐年经营而成,多选用北京乡土树种(油松、侧柏、国槐、白皮松等)。以常青的松柏统一整个山体,间植多类落叶树种。前山殿阁密集,建筑周围成行成列种植柏树,顺山势密植群柏,体现宏伟、壮丽的皇家园林景观。后山轩堂分散,山水曲折幽静,多种植松树,松柏间栽植山桃、杏、元宝枫、槐树、栾树等,突出季节的变化。

根据清乾隆朝的档案以及《匠作则例》中详细记载了万寿山地区所栽植物。

如乾隆三十三年《奏销档》92卷记载圆明园、万寿山树种如下:

菓松(红松)、罗汉松、马尾松、菠萝树、柏树、槐树、木兰芽、明开夜合(丝棉木)、干松、苦梨树、枫树、家榆树、山桃树、山榆树、杨树、山杏、红梨花、西府海棠、花红、山兰枝、山丁、千叶杏、珠子花、碧桃、紫丁香、千叶李、白丁香、黄缓带、青信树、垂杨树。

而乾隆三十一年《圆明园万寿山匠作则例》中,罗列四十余种花果树木, 包括:

马尾松、柏树、罗汉松、干松、红梨花、大山里红、白丁香、红丁香、百日红、棣棠花、文官果、鸳鸯桃、杨树、大山杏、小山杏、山桃、柿子、核桃、马英花、兰枝花、白梅、红梅、白碧桃、红碧桃、千叶杏、黄刺玫、探春花、垂柳、珍珠花、梨子树、沙果树、栗子、梅花、碧桃、迎春花、梧桐、揪树、樱桃、梨花、苹果、西府海棠、芍药等。   

2.1.3赅春园历史植物景观

乾隆曾在赅春园和味闲斋留下诗作98首,与植物造景相关的有36首,其中清可轩25首,赅春园6首,香喦室3首,味闲斋2首。诗词中描述了园内栽植的植物种类、配置方式和植物景观意境,表达了乾隆皇帝对园林植物的审美情趣。诗中明确指出松、盆栽梅花、柳、竹、藤、莲、荷和青苔等10余种植物,同时提到幽林、花雨、禾田等植物景象。

2.2乾隆时期绮望轩植物景观特点

绮望轩位于万寿山后山,根据遗址现状植物遗存古油松、古柏等植物,可以肯定的是清漪园时期绮望轩内种植有常绿树油松、侧柏、桧柏。结合乾隆御制诗的描写,《匠作则例》中记载的万寿山植物种类,与赅春园植物景象做出对比分析,可以推测出松柏间栽种春花期花灌木,以红色、紫色花为主,推测如紫丁香、山桃等,同时初春将至时节,盆栽梅花点缀在园内。但由于诗歌及文献中并未明确记载植物种名,因此园内花灌木究竟是什么品类只能是推测。

总体看来,绮望轩两翼游廊曲折环接,北面游廊高居临水,可观后湖波涛拍岸;南面游廊深入山林,尽享山林野趣。园中松柏掩映,植物景观季相鲜明,以展示春景为主,遵循古人审美情趣和植物配置特点,以栽植万寿山的适生树种为主,突出自然野趣的山林景象。

3 绮望轩遗址现状植物

3.1 遗址内现状植物种植种类

绮望轩遗址内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有自然生成和人工种植两种类型。现状植物共有古树13株,其中包括一级油松1株,其他皆为二级古树。包括桧柏8株,侧柏3株,油松1株。主要分布在园内西侧空地和山石南侧。其他树种有毛白杨、国槐、白蜡、元宝枫、栾树等,大型乔木类长势良好,花灌木极少,地被多为杂草。其种植种类、配置方式已不能反映乾隆时期绮望轩建筑群的植物历史景观。

颐和园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修复初步研究-梦回圆明园

遗址现状古树分布平面图(绿色植物为13株古树)

颐和园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修复初步研究-梦回圆明园

一级古树油松

颐和园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修复初步研究-梦回圆明园

▲高大落叶乔木毛白杨

绮望轩遗址现状植物在景观上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

1、植物种类单调,层次单薄,不能很好的展示“春景”;

2、杂草杂树杂乱,需要规划整治、移除;

3、植物种植杂乱,已经严重影响遗址展示。

3.2现状植物对遗址本体的负面影响

绮望轩遗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植物因素是其面临的主要威胁,有些甚至对遗址内建筑基址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在遗址内,自然生成或人工种植着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并且生长旺盛的植物,包括园林植物、野生地被等,这些现状植物极个别的是遗址上的重要遗存,它能够反映历史上的景观风貌,更多的现状植物可能对遗址本体及其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其主要负面影响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根劈作用对遗址内建筑基址有着直接性的破坏,造成建筑台明不同程度位移、下沉、阶条石断裂等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已经深入到建筑基础层,造成基础断裂,影响遗址的完整性。

颐和园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修复初步研究-梦回圆明园

成长在建筑基座上植物,已对建筑基座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颐和园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修复初步研究-梦回圆明园

长在山石中植物

第二、现状植物的分布、种类与景观面貌严重影响到遗址历史环境的格局和遗址风貌的真实性。

颐和园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修复初步研究-梦回圆明园

树木生长杂乱,严重影响景观风貌

第三、现状植物的树冠、分布和野生地被的生长等影响到遗址外观的展示,不利于遗址对外的科普宣传。 

颐和园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修复初步研究-梦回圆明园

野生地被疯狂生长影响建筑基址的展示

颐和园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修复初步研究-梦回圆明园

植物树冠影响遗址外观展示

4 绮望轩遗址景观修复与展示

在遗址历史景观的修复与展示中, 既要注重整体的植物特点, 又要根据传统的栽植方式进行细节评估才能真正恢复遗址的历史植物景观。

4.1 遗址景观修复与展示应遵循的原则

绮望轩遗址景观修复与展示所遵循的总体原则是:保存遗址本体的历史真实性、保护遗存本体及其历史环境的完整性、保持遗存本体及相关环境的延续性,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所倡导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原则”相符。具体如下:

(1)在生态和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和利用原有植被;

(2)植物景观修复展示以保护遗址及其环境为前提;

(3)植物选择以历史植物景观研究结论为依据;

(4)植物选择应以万寿山后山植物种类为主,还应考虑根系对遗址的影响;

(5)植物种植应处理好与现状植物和遗存植物的关系;

(6)景观修复应满足大众审美需要。

4.2 遗址现状植物评估

绮望轩遗址内现状植物中只有13株古松柏为当年遗留,必须进行保护。其他多为近几年至几十年自然生长的植物,有些植物已经严重影响到遗址本体安全,并且不利遗址展示。对于不利于遗址保护和展示的自然生长的植物应进行评估,酌情予以移除。

现状植物评估从现状植物与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一方面要评估现状植物对遗址本体台明及基础的完整性、建筑格局和风貌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对现状植物与遗址历史景观面貌等进行评估。

现状植物的生长对遗址本体的外观及地下遗存存有明显的破坏作用或具有破坏性趋势。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已经深入地下基础,植物的树冠影响遗址外观的真实性,不利于遗址本体展示。这些表现的评估结果均为不利于遗址保护。但在现状植物整治中应分情况进行处理,当现状植物对遗址本体已经产生了不可改变或不可逆的破坏时,且对于已经形成的破坏事实无法修复应予以保留,使之作为遗址的一部分去见证遗址历史环境的变迁。当现状植物对本体产生轻微影响或还没有产生危害,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该类植物应经行妥善移除。

颐和园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修复初步研究-梦回圆明园

自然生长的杂树尽快移除

颐和园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修复初步研究-梦回圆明园

现状植物已经对遗址本体造成影响,无法修复应予以保留

5 结论

植物作为最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其形态、色彩、风韵之美决定了园林风貌,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借植物抒发园主的某种境界和情趣。清漪园时期的绮望轩,在植物的品种搭配、栽种位置、种植方式等方面注重其与山林环境的融合,满足乾隆皇帝的审美需求,形成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但由于遗址仅剩基址,因此多为粗放式园林绿化,现存园林树木无法与周围景观融合。未来,在进行绮望轩遗址保护的过程中,虽然这些遗址建筑无法立即复原,应在植物景观相似的基础上,更具体的恢复清漪园时的风貌,注重植物景观的营建来弥补建筑毁损的遗缺,最后逐步恢复园林的历史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金柏苓.清漪园后山的造园艺术和园林建筑.《圆明园》学刊第三期[C],1984:149-160.

[2]孙文起,刘若宴,翟晓菊,等.乾隆皇帝咏万寿山风景诗[M].北京出版社,1992.

[3]王其亨,狄雅静,张龙.颐和园植物历史景观的配置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04-508.

[4]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5]王璐艳.中国大遗址绿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6]赵迪.颐和园万寿山西区园林遗址群的研究.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Ⅳ:1-139.

[7]王其亨, 狄雅静, 张龙.颐和园植物历史景观的配置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