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信息
原文作者: 颐和微览
发布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
转载方式: 署名转载
转载正文
本文修订于 2024-06-28 请核对首次阅读时间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

1.研究样式雷图中植物的意义

颐和园作为晚清时期最为重要的行宫,在修缮过程中留有大量的样式雷图档。据统计,颐和园的样式雷图档约有1000余件,主要收藏在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等处。其中国家图书馆收藏最多,约有800件,现已出版687件。颐和园的样式雷图档大部分绘制于光绪朝重修颐和园时期(即1886年前后),既有现场踏勘图,也有方案设计图,是表现颐和园历史信息最精确、最直接、最真实的材料。样式雷图绘制的内容以建筑、室内装修、室内外陈设为主,植物要素在图中出现的频次较少,如所研究的687件图档中涉及植物的仅有20余件,约占3%,因此行业内对样式雷图中的植物信息关注往往较少,甚至认为样式雷图档中无法发掘到有用的植物信息。
虽然数量较少,但实际上样式雷图中所蕴含的植物信息却非常重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准确性,即能够通过图纸准确得知所栽植植物的种类、数量和栽植的具体点位,如同现在的施工图纸,是写意的御制诗、抽象的档案、受清晰度和角度所限的老照片所无法比拟的。样式雷植物研究对于分析颐和园现状植物景观与历史上的植物景观是否相符,以及如何以历史为依据去调整优化当前的植物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2.植物在样式雷图中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颐和园样式雷图档的分析,植物在颐和园样式雷图档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出现在勘察图中,图中植物为清漪园遗存,这时会在现状图纸上有几种建筑设计方案,有些植物需要伐除,体现出建筑对植物的影响,而最后选取的方案几乎都是对现状树木影响最小的;二是出现在设计图中(一般为最终设计图),体现出重新修建的建筑与植物的搭配关系,这时图中的植物可能是清漪园遗存,也可能是新栽植的;三是重要植物在园中的体现,如稻田、牡丹、人字柏等;四是植物培育场所的体现,如培育桑树的桑树畦、培育盆花的花洞等。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颐和园内牡丹

植物在样式雷图中以空心圆圈表示,圆圈旁大部分会标注植物的种类(也有的没有标记,或只标记“树”)。颐和园样式雷图中标注的树种主要有松树、榆树、桑树、牡丹等皇家园林常用树种、花卉或者特别重要的古树名木,如介寿堂院内的“人字柏”就有多种标记。但样式雷图中树种标注却并不十分严谨,不但油松、白皮松不做区分,连不同科的松树和柏树也不做区分,全部以“松”标注。
鉴于该批图纸绘制于1886年前后,图中标记树木如存留至今至少应有130余年(至少应为二级古树),因此本研究将样式雷图与现状古树分布图进行对比,结合实地调研,分析图中植物的保存和变迁情况。

3.个案研究与分析

3.1体现建筑对植物影响的多种设计方案比选

3.1.1 宜芸馆后院

这个位置的样式雷图中有3张,分别为《谨拟万寿山颐和园内宜芸馆后院添修蝠式楼图样》、《宜芸馆添修游廊门座图样》和《宜芸馆后添修房游廊等图样》。由于此处是园内生活区通往万寿山的一个通道,位置比较重要,因此设计方案经过反复修改。由于新建建筑会对原状树木产生影响,基于生态保护的思想,最后选择了对树木影响相对较小的方案。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谨拟万寿山颐和园内宜芸馆后院添修蝠式楼图样》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宜芸馆添修游廊门座图样》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宜芸馆后添修房游廊等图样》

《谨拟万寿山颐和园内宜芸馆后院添修蝠式楼图样》,应为三个方案中最早的方案,建筑设计为蝠式楼的样式,此方案建筑南侧的树木能够保留,但建筑北侧树木无法保留,这个方案最后未能实施。图中对受建筑影响拟伐除的树木做了标记,并贴上了红色图签,建筑南侧有“共去树四棵”的红签,而贴黄色图签的为保留的树木。图中所有树种均标记为松,且蝠式楼两侧两株松树对称布置。西侧屏门前的树木从位置看是颐和园知名的凤尾松。
《宜芸馆添修游廊门座图样》和《宜芸馆后添修房游廊等图样》建筑结构比较类似,只是甬路的位置有所差异。这两张图纸建筑南面树木无法保留,而北面的5株树木得以保留,从整体来看需要伐除的树木远小于修建蝠式楼的方案。另外,从几张图纸和现状图可以看出,样式雷图上标注的树木皆为松,没有将侧柏、桧柏和油松进行区分。通过与该区域古树现状图对比,树木位置较为吻合。

3.1.2 介寿堂东值房

由于佛香阁功能的转变,介寿堂也由原来的佛教建筑慈福楼改建为居住建筑介寿堂,并在东侧添建了值房,相关的样式雷图有《谨拟介寿堂以东添修值房图样》、《介寿堂以东添修值房图样》、《介寿堂添修值房平样》。从三张图纸中可以看出原址附近有7株树,分别为5株松树和2株榆树,几张图树的位置一致,准备伐除的树旁标注“去松树(榆树)一株”。最后的方案选取的是伐除树木最少的一个(南北向布置),体现了古人生态保护的观念。对比现状古树,该区域植物景观变化较大,榆树全部消失,而增加了国槐。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谨拟介寿堂以东添修值房图样》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介寿堂以东添修值房图样》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介寿堂添修值房平样》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介寿堂以东留存的古树

3.2体现建筑与植物搭配关系的方案设计

3.2.1 仁寿殿院落

《仁寿殿地盘平样》,即仁寿殿的设计平面图,比较全面的展示了仁寿殿院内的植物配置。图中可见仁寿殿前种植有楸树、松树和竹子,呈规则性布置,南北各两株楸树位于配殿东侧角落,竹子种在仁寿门墙边,还有5株松树散布院中。对比该区域现状古树,可以看出南侧的两株楸树尚存,北侧的一株楸树位置有所变化,另一株换成了银杏,油松缺少一株,竹子也消失了。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仁寿殿地盘平样》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现状银杏,原位置应为楸树

3.2.2 养云轩

《颐和园养云轩添修净房画样》所示养云轩东顺山房后的净房两侧土山上各标记有“树”1株,未标明树种。根据现状古树推测为油松或桧柏。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颐和园养云轩添修净房画样》

3.2.3 画中游

《画中游添修点景山石并改修踏跺准底》,有标记为“树”3株,未标明树种,根据现状图位置推测为侧柏和白皮松。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画中游添修点景山石并改修踏跺准底》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画中游

3.2.4 听鹂馆

《万寿山颐和园内听鹂馆接修扮戏房图样改准底》所示听鹂馆前有松树3株,与现状图对比,图中标注松树为侧柏。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万寿山颐和园内听鹂馆接修扮戏房图样改准底》

3.2.5 南湖岛

《颐和园内龙王庙添修值房图样》图纸标注树木数量非常多,有的在土山上,有的在平地上,龙王庙山门前的树木呈规则的行列式布局,均用空心圆圈标注,未标明树种。对比该区域古树现状图,点位并不完全吻合,现状东北角处古树较少,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图中树木未能存活至今,另外龙王庙山门前本应行列式布置的侧柏也略显凌乱。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颐和园内龙王庙添修值房图样》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南湖岛龙王庙前的柏树

3.2.6 东宫门内外各处

《东宫门外内外各处占用地位房间地盘画样》表现的是东宫门内广场及金水河的树木遗存情况,从影壁的位置来看是一个未实施的设计图。图中树木较多且呈不规则布局,其中有些做了伐除标记(在空心圆圈上打叉),树种则未做标记。或许由于是在园外缺乏管理,现在图中古树均已消失。《文昌院东建修电灯房院图样》标记耶律楚才祠内有松树若干,呈规则行列式布局,现状有古侧柏数株,位置大致相同,数量比图中有所减少。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东宫门外内外各处占用地位房间地盘画样》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文昌院东建修电灯房院图样》

3.2.7 北宫门内外

北宫门内有样式雷图《颐和园北楼门内檐装修及山道图样》,寿山口甬路两侧土山上共标记有松树5株,榆树1株,与现状对比,有3株油松点位大致相同,其余2株油松和1株榆树已不存在。外有《颐和园北楼门详细尺寸图》,北宫门外东西砂山上标注有松树,民国老照片为柏树,现砂山已铲除。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颐和园北楼门内檐装修及山道图样》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颐和园北楼门详细尺寸图》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民国时期北宫门外砂山上的柏树

3.3特色或重要植物的体现

3.3.1 稻田

从《昆明湖挖湖道路线尺寸细图》可见畅观堂西侧三角地历史上为稻田,也是重修后的颐和园内唯一一处标记为稻田的地点。虽然耕织图和白浮瓮山河西侧亦有大片稻田,但当时已划到园外。如果在此处恢复数亩稻田,会比在耕织图恢复稻田更有历史依据,且与畅观堂珠联璧合,将是颐和园中恢复稻田的最佳位置。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昆明湖挖湖道路线尺寸细图》

3.3.2 人字柏、翠柏等

对于重要或比较独特的植物,在样式雷图上也有特殊标记,比如介寿堂的人字柏、乐寿堂的翠柏、排云门内的牡丹。图《万寿山颐和园中御路添盖房间准底样》,将介寿堂院内的人字柏用两个圆圈表示,代表是2株树。甚至直接在图纸中写明“人字松”。《万寿山前山中路地盘样》中则直接以更为形象的立面图表示,这也是颐和园样式雷图中的唯一一处,从人字柏在样式雷图中的表达方式上来看,毫无疑问是颐和园中最重要的古树,建议开放参观并加大宣传力度。乐寿堂花池内翠柏在《乐寿堂地盘样》中有“花池”标注,《活计档》中亦有记载:“拆下翠柏树栏杆,换毡棚”,民国期间翠柏无存,现翠柏为后补植。《万寿山颐和园中御路两边添修房间游廊角门墙垣等图样》展示的是排云门内水池四角有牡丹池,用红签表示。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介寿堂院内人字柏在样式雷图中的表达方式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介寿堂古柏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乐寿堂地盘样》中花池中的翠柏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乐寿堂的翠柏

3.4 植物莳养场所

3.4.1 桑树畦与松树畦

与现在不同,在清代颐和园中,还有成片栽植的树木。一是益寿堂东侧的桑树畦,根据《万寿山颐和园内景福阁添修看守房图样》(景福阁的看守房即益寿堂院落),其东侧原有桑树畦,成行列栽植大片桑树,呈长方形规则布置,应该是作为苗圃使用。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西逃回京,为纪念逃亡的落魄境遇,1902年利用桑树畦地盘,建造乐农轩建筑群,桑树畦彻底消失。建议在乐农轩景点中对桑树畦加以介绍,并补植桑树数株,来展示颐和园特色植物景观和重视历史名园植物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二是与颐和园一墙之隔的北宫门外,有一片松树畦。根据《万寿山颐和园北宫门外河桶挖淤归安两边山石河帮补修城关图样》,可见松树畦内还有堆拔,为驻扎军队之所。桑树与松树都是颐和园内的骨干树种,用量巨大,因此桑树畦与松树畦的可以说是为颐和园提供苗木的小型苗圃。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万寿山颐和园内景福阁添修看守房图样》

3.4.2 花洞

   颐和园的盆栽花卉数量颇多,据《颐和园志》记载:“1928年7月1日,内政部颐和园管理事务所向清史办事处经理颐和园事务所接受树木花草,盆花共有16种454盆。其中大小桂花230盆、梅花50盆、丁香20盆、夹竹桃30盆、石榴树30盆……”。颐和园中有两处培育盆花的场所,负责培育颐和园内的兰花、桂花、梅花等盆栽花卉。一处是南花园,位于谐趣园南侧,南花园内除了有四排花洞,西北角还有一处祭祀花神的花神庙。另一处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外北侧,始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花洞位于养花园的西北部,1950年颐和园曾对遗留的花洞进行整修,并添建花洞9间,后被中央党校长期占用。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颐和园东宫门外各处细图中的南花园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

颐和园外自得园地盘样中的养花园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梦回圆明园桂花

4. 结论与讨论:

1.植物在样式雷图中出现的频次较少,处于建筑的从属地位,主要出现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体现建筑与植物的相对关系,或体现建筑设计后植物的配置情况。对于成片栽植的植物或重要的标志性植物在样式雷图中也有所体现。    
2.虽然表达植物的样式雷图数量不多,但图纸中植物标注位置和数量准确,树种明晰,具有老照片、御制诗、档案等其它他资料所不具备的优势,对于准确了解颐和园部分区域的植物景观具有重要意义,是颐和园植物景观调整的重要参考。
3.对于颐和园样式雷图中植物的标注,只有松、榆、楸、桑、牡丹几种,这也是皇家园林常用树种。值得注意的是,图中对于松和柏是不做区分的,所有柏树都标记为松树,并且松树也不区分油松、白皮松、华山松。   
4.样式雷图档反映了古人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古建筑新建和改建的多种方案中,基本都会选取对树木影响较小的方案,力求对原状树木的最小干扰。同时桑树畦、养花园等苗木培育场所也反映出古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5.通过对比分析,颐和园样式雷图中的植物景观与现状植物景观基本相符。随着时间的流逝,部分树木由于自然、人为的原因不复存在,而这段时间也有新成长起来的古树,尽管树木的数量与点位有些变化,从整体来看与历史景观较为吻合。
6.对于较为明确的景观差异,建议依据史料适时进行调整,如仁寿殿区域的银杏,明显为后期栽植,且不符合皇家园林意境,可以择机恢复成楸树,对于围墙旁的竹子也可适当恢复。畅观堂附近的稻田位置和范围较为明确,且与周边建筑关系密切,可做适当恢复。其他地点缺少的树木也可按树种和点位进行补植。    
7.颐和园样式雷图档中关于植物的图纸较少,只涉及部分区域,还需要与老照片、御制诗等其他史料配合使用,并且参考其他皇家园林样式雷图档,这样才能较为准确的还原颐和园的整体植物景观风貌。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颐和园文物保护规划》,2013年。
2.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3.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大事记》,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4年。
4.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颐和园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5.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颐和园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
6.白鸿叶:《国家图书馆藏圆明园样式雷图档述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7.白鸿叶:《大国工匠样式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1年。
图文提供:孙震、陈娇、颐和园微摄影团队
图文编辑:颐和园研究室 贾艳月
图文审核:颐和园研究室 赵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