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修订于 2020-04-08 请核对首次阅读时间
    为了研究圆明园的观赏石,简单介绍一下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破坏的历史。    
    英国侵略军全权代表额尔金爵士致信法国侵略军全权代表葛罗男爵说:“火烧圆明园原因之一是为了保护英法人权。”
    1860年10月7日,英法联军涌向圆明园,大肆抢劫。两军统帅公议,掠夺宝物分两类:一类为贵重物(如金银珠宝等),一类为美术物(如名人书画雕绣等)……择宝贵者,各献于其主(即英后维多利亚,法皇拿破仑第三)。10月17日联军军官和士兵搞拍卖会,价格荒唐,一件龙袍标卖120镑。拍卖获得32000块银元,抢到金银估价61000银元。10月13日英国远征队回营,用成千辆车子和驮兽运输掠夺的财物。10月16日圆明园所藏唐人摹顾恺之《女史箴图》、沈源等绘制《圆明园四十景图》等俱失。前者现被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后者现被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英国自然博物馆有一颗抛光的重520克拉的宝石是从中国掠夺的。10月18日英使额尔金下令焚毁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大报恩寺、田宇殿、五百罗汉堂、宗镜大昭之庙等处,这些地方均是被抢掠之后而放火的。5 J0 M” d6 S# d3 n( s& a
    1861年雨果至巴特莱大尉信中说:“总会有这样的一天,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许多宝物被英法侵略军破坏了。中山公园内搴芝、绘月、片云石上的疤痕、铁钯钉是明证。对弱者的杀、烧、抢、砸,就是侵略者的人权。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遭到彻底破坏。
    本文主要是研究圆明园观赏石的概况,主要名石及流向,为寻找及出世鉴别真伪而抛砖引玉。请知情者提供线索。
    圆明园一晶石在何处?
    一品石原为扬州名石。汪玉枢于清初在扬州南园故址建荷花公园。园临砚池,借景隔岸文峰塔,故其景曰:“砚池染翰。”乾隆二十六年(1761),园中有九峰太湖石,传为“花石纲”遗物,大者过丈,小者及寻(一寻八尺),玲珑剔透,名贵异常。乾隆赐名“九峰园”。后选二峰送京都禁苑。国家文物局晋宏逵先生在《御苑赏石·台座》一文中作了考证,《图志》云:“相传为海岳庵中旧物。”赵云菘诗云:“九峰园中一品石,八十一窍透寒碧。”高东井诗云:“名园九个丈人尊,两叟苍颜独受恩。也似山王通籍去,竹林惟有五君存。”乾隆南巡时数度临幸,留有多首诗章,赐藏香以供。《广陵名胜图记》:“乾隆二十七年,蒙赐御书‘九峰园’额,‘雨后兰芽犹带润;风前梅朵始敷荣’一联,又‘名园倚绿水,野竹上青霄’一联。”清华大学周维权教授说:“九峰太湖石被乾隆皇帝看中,命人选择二峰送至北京,置于御苑圆明园内。”(《中国古典园林史》)2002年10月笔者依此线索,到清华大学拜访周教授。虽然素不相识,当我出示有关证件后,75岁高龄的周老热情接待我。他说,根据乾隆诗写一品石在圆明园。至于那一首古诗?安放在圆明园什么地方?又成了新的问题。有些文章怀疑颐和园《石丈亭》一石为一品石,不妥。因为乾隆于1754年御题石丈亭诗。早于1761年或1762年一品石进京。晋宏逵先生在《御花赏石·台座》中又说:“(御书楼)门前石板桥三折,桥头三峻人立,其洞穴大可蛇行,小者仅容蚁聚,名曰‘玉玲珑’,又名‘一品石’。”《御苑赏石》是北京御苑八十块历史遗石图集,书中也没有此石。这里的御书楼是文源阁吗?而文源阁前大水池中的玲峰是房山石,早有定论。至此又成悬案,也说明研究古代观赏石有较大难度。
    乾隆二十六或二十七年从扬州运回一品石,正值仿浙江海盐的安澜园大兴土木,后为绮春园的一部分。乾隆二十八年又建圆明园中前湖,湖南岸又立巨型太湖石,即多篇文章描述的正大光明殿之后巨峰。因此一品石可能是此石,也可能立于绮春园四宜书屋等处。 
    圆明园中的玲峰,乃一巨石,许多书籍有载。法国人王致诚《圆明园纪事书札》写到玲峰时说:“最可  宝者,为海中之岛。乃一朴野嶙峋之巨石,超出水面约一端斯左右。”金勋编写的《圆明园文献资料》中说:“阁前掘一巨池方形,南北长十五丈,宽七丈。沿池以云片石堆成河岸。最奇者为池之正中,有巨太湖石,高出水面三丈余,玲珑透体,环孔众多,正体为黑 灰色,如墨云翻卷上冲。以手叩之,其音如铜,石宽盈丈,四周俱镌石,石面刻有名臣诗赋。此石命名为石玲峰。”
    1911年夏谭延闿《圆明园记》:“玲峰一石,挺然孤秀,犹矗榛莽中。”《日下旧闻考》上记载:“文源阁联曰:因溯委以会心,是处原泉来活水;即登高而游目,当前奥窒对玲峰。”玲峰上刊御制文源阁诗。乾隆四十一年(1776)御制《玲峰歌》:
    将谓湖石洞庭产(注:太湖洞庭山),孰知北地多无限,万钟异石大房山,有奇必偶斯为伴。天地生物弗拘墟,龙井吴山率长见。米未能致今致之,青芝岫屏湖裔馆。徒劳奇文徒问答,物遇其时当白显。兹峰有过无不及,名曰玲实称岂舛?伊家颠叟上皇山,亦既艳称百夫辇。致此用力虽倍蓰,赍来宁弗修书柬?一略发内帑给雇值,肯教张事恣朱勔。大孔小穴尽灵透,凸突凹窳仍蹇嵼。春风秋月几阅历,海水桑田任迁转。故土那忆埋黄沙?素质奚碍皴苍藓。一峰峙我文源阁,育秀通虚映万卷。万卷征实难更仆,特宜黄石觌面展。又如逸兴到栖霞,日面月面应谁辨?每来汲古遣几余,讵同二米为高简,欣于斯即惭于斯,悦目怡情究非善。
    乾隆四十一年还有《再作玲峰歌》,序中有“青芝岫及此玲峰二物,均西山神产。”歌中有:“所幸在兹愧在兹,作歌箴过非颂善。”此处和上一首结尾“究非善”是一致的,运输太大的石头,劳民伤财。乾隆虽然这么说,但他为独乐之举,远过于此。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二十九军副军长秦德纯兼北平市市长,又兼颐和园管理所所长,从圆明园废墟水木明瑟等处移四方高大的园林立峰到颐和园。《花卉奇石》称为春夏秋冬四石,并参照扬州个园春夏秋冬四大假山逐一作记。颐和园研究室的秦雷先生来信说:“对于春夏秋冬的题法,并没有见过可靠的史料记载,或许是后人的附会,或见仁见智也未可知。”其中西南边一块反面有乾隆御题:《水木明瑟》词,调寄《秋风清》:
    “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呜。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  
    这里的“色”是指一切可以感触到的东西,包括声、光、味等等。“空”指“无所有”。按照现在的说法,“色”指物质的。“空”包括联想,如同诗中的“兴”,是精神的。
    《水木明瑟》词写于乾隆九年,(《传世藏书·日下旧闻考》)有详细的记载。
    1912年仲秋之初,姚华会伯助赴海淀,会印昆、幼苏,游圆明园:行经大殿,经天地一家春,绕擎露台旧址,至海岳开襟小憩。北至西洋楼又憩,绕至东大殿,于绘月、搴芝二石下,徘徊久之。从上述姚先生的《圆明园游记》(一)看,仅仅从绮春园到长春园而返。因二园和圆明园三园连成一片,统称圆明园。清朝是分别称呼的。从姚先生游记可见,绘月、搴芝二石在三园最东边。
    绘月二字是乾隆御题。现在耸立于中山公园四宜轩前,110X173X90厘米。天高气爽,品茗透洞赏月,雅兴也。搴芝立于中山公园宰牲亭前,110X200X90厘米。形如右手拔灵芝,故名。此峰上尖中广,孔穴通透,横沟深陷,饱经风霜。右上用铁钉加固。
    青莲朵及碑。乾隆十六年(1751)南巡杭州。杭州宗阳宫为南宋德寿宫旧址,有穹石曰“芙蓉”。乾隆看到此石,拂拭,大吏辇送京师,十七年到,命置长春园内茜园太虚室,命名为“青莲朵”。茜园八景中第四景为青莲朵,傍有蓝英梅石碑。乾隆十七年御制青莲朵七言绝句五首。乾隆三十年御制茜园重摹梅石碑,行书:乾隆三十一年御书青莲朵,行书,刻于石上、乾隆三十二年重摹梅石碑写诗七律,行书。为什么重摹梅石碑?因为乾隆再到杭州,发现梅石碑是明代蓝瑛和孙袄合作的,孙画梅,蓝画石,所以立两通梅石碑。现在北京大学有一通梅石碑,是原物,另两通是北大后来立的。又立石命名“青莲朵”。如今青莲朵原石在中山公园,碑在未名湖畔。乾隆青莲朵诗:
    化石玲珑佛钵花,雅宜旁置绿蕉芽。
    皇山峭透房山壮,兼美端堪傲米家。
    乾隆十六年(1751)是弘历运大石进京最高峰,杭州的青莲朵,房山的玲峰运到圆明园,青芝岫运到清漪园(颐和园),又从米万钟勺园(今北京大学内)将青云片运到圆明园别有洞天景区时赏斋。《日下旧闻考》和《养吉斋丛书》有载。
    1917年北洋政府政务总长朱启钤先生修建中央公园(1928年改名中山公园),从圆明园各处移去六方太湖石:青云片、青莲朵、搴芝、绘月、云片(1)和云片(2)。六石上都有乾隆题诗、题名。六石还参加1931年圆明园遗物与文献展览。青云片受宠特优,乾隆题诗八首,遍刻石上,后来都被刮掉,仅剩御题“青云片”三个字,御题青云片诗:
    诡石居然云片青,松风吹窍韵清冷。
    英英生处如为雨,朕古何殊岱岳灵。
    乾隆还作《青云片歌》,后半部是:“有时为根靉靅生,有时为峰华润漱,处处入风籁吹声,窍中雨过瀑垂溜。大青小青近相望,突兀玲珑欣邂逅。造物何处不钟灵,岂必莫厘(太湖石产地)乃称秀!事半功倍萃佳赏,宣和之纲成大谬。”
    圆明园的福海有刻石,俗名昆仑石,已移北海西、侧原北京图书馆,石上刻乾隆诗:
    骤雨过河源,碧天爽气来。
    落景照东宇,赤城艳崔嵬。
    非烟亦飞云,如楼复如台。
    虹桥容可蹑,佺口相追陪。
    亭子琳池西,望瀛名久封。
    今朝乃领要,俨然见蓬莱。
    可望不可即,劳者非仙才。
    天然图画在福海西北隅。上有假山,堆叠别致。
    福寿池石鱼为何物?笑然《圆明园遗闻》中说:“石鱼者乃池中水族也,鱼少而蟹多,皆石质,非真者,名曰‘水怪’,浮水面而弗沉……”笔者认为可能是火山岩中的浮石
    福海另有联曰:“好雨时知,岑峦添远碧;熏风叶奏,殿阁有余清。”
    从《杏花春馆》图上看到五六峰石,馆傍峰石上刊刻《杏花春馆》诗:
    霏香红雪韵空庭,肯让寒梅占胆瓶。
    最爱花光传艺苑,每乘月令验农经。
    为梁漫说仙人馆,载酒偏宜小隐亭;
    夜半一犁春雨足,朝来吟屐树边停;
    乾隆六年古香斋题壁:“翛然水石边。”(《传世藏书》·《日下旧闻考》
    乾隆二十九年《万方安和九咏》中有:“山崎水常流,清音乐志投,籁从风处峭,响自石边遒:……”
    乾隆九年《汇芳书院》诗:“奇石负土争出……”
    正大光明殿后峭石壁立,玉笋嶙峋。寿鹏在《圆明园游记》(二)中说:“正大光明殿后一峰突起,即园外见者。”寿鹏此文作于1935年。
    乾隆二十九年作《安澜园十咏》。圆明园中许多景仿江南名园,四宜书屋等十处皆仿浙江海盐安澜园而建。《葄经馆》诗前记中有“背倚峰屏,右临池镜。”
    《远秀山房》诗云:
    近低微远见遥高,峰侧岭横翠莫韬。
    此即泰山一指喻,重华明日为斯劳。  
    《飞睇亭》诗前序中“一峰秀拔,亭居其上。”
    乾隆九年御书《方壶胜境》有“海上三仙上”。
    平湖秋月有两峰插云。小有天中叠石成峰。玉玲珑馆有湖石三四峰等等。
    乾隆不止一次写《蓬岛瑶台》诗,其中有“能知此是三壶方丈”。“海外方蓬原宇内,祖尨鞭石竟奚为”等。
    《接秀山房》诗中有“隔岸数峰逞秀”。
    《廓然大公八景》序中有“一轩一峰”。“窗中峰作波中态”。“诡石苍松舜手挥”等等。
    乾隆三十年《题清晖阁四景》序“阁前乔松已毁,石壁独存。突兀横亘,致不惬观。”其二《露香斋》诗云:
    假山有真树,秋露零瀼瀼。
    高下缀枝叶,沆瀣凝珠光。
    宁须诩其甘,讶可裛其香。
    玲珑石窍间,然疑即上皇。
    硬黄待挥毫,却愧米襄阳。
    万方安和景点西有“枕流漱石”。我国许多地方有此景点,源于古代的故事:
    “枕石漱流”指以石为枕,用流水漱口。谓隐居山林。曹操《秋胡行》:“名山历观,邀游北极,枕石漱流饮泉。”西晋孙楚欲隐,谓王济曰:当“枕石漱流”语误“枕流漱石”。见《世说新语·排调》。后因亦作“枕流漱石”。王凌《春芜记·访友》:“湖海伴渔樵,任尘埃暗宝刀,枕流漱石吾堪老。”由此可见,名人效应的力量之大,谬误可以成为真理。瞧,全国各地,那里有人题“枕石漱流”呢?
    王济是西晋山西太原人,字武子,武帝婿、由中书郎累迁侍中。屡请武帝留齐王攸勿使就国,为武帝所责,遭贬。后居北芒山下。孙楚,字子荆,山西人。文学家,能诗赋,官至冯翊太守。一位是丞相爱婿,另—位是诗人,又算同乡,同朝为官,算知己,因名人传笑话。
    一百多年后,南朝宋刘义庆编著《世说新语》,主要讲汉至晋士大夫言谈、轶事。当然不会放弃孙楚与
王济有趣的谈话,也许孙楚是对的。他解释说:“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利其齿。”意思是我言  ?”
多必失,还是听听别人意见吧。漱石利齿,指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讲究效果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孙是否旁敲侧击,劝武帝婿上疏注意方式呢?是讹传?是自律?是律他?
    从圆明园40景图上看,正大光明殿后有八峰,勤政亲贤,镂月开云(牡丹台)、天然图画、杏花春馆,坦坦荡荡、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多稼如云,北远山村、别有洞天、涵虚朗鉴(雷峰夕照)、廓然大公、坐石临流(兰亭)、洞天深处等处皆有峰石,特别是蓬岛瑶台,四周皆有叠石,院中两石还有须弥座。方壶胜境院中四峰昂然挺立。
    1911年以后,官僚军阀陆续从圆明园拆卸运走大批石料、建材。王怀庆拆掉舍卫城、安佑宫大墙及长春园西洋楼石料。笔者在北京王怀庆建的达园中见到十几方古石,有的题刻已被刮掉。张作霖也运走大批石料。香山幼儿园建园时也拆卸大宫门,运走大量建材。笔者在徐州、苏州均见到圆明园石座、石础等等。
    圆明园(包括绮春园、长春园)的观赏石应当有40方左右,在《日下旧闻考》等名著作中出现最多的有青莲朵、青云片、玲峰、刻《水木明瑟》词的太湖石。1912年姚华等人见到的搴芝、绘月等,其他峰石虽多,但闻名者少。除玲峰下落不明外,上述各石均在中山公园和颐和园。还有昆仑石及太湖石在北京图书馆(老馆)及达园等处。圆明园展览馆中还有一石,形如上马石,石质细腻,刻道光《烟岚》诗。另一石是加工的园林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