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信息
原文作者:颐和园微览
发布平台:微信公众平台
转载方式:署名转载
转载正文
本文修订于 2021-09-03 请核对首次阅读时间

佛香阁大佛记-梦回圆明园
       佛香阁,金碧辉煌,巍峨高耸在绿树葱葱的万寿山上,它是颐和园最大的一座佛教建筑,供奉着一尊雍容华贵的镏金大佛,这尊铸于明代的精美造像,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佛香阁大修后从北京城内古弥陀寺移至此处供游人瞻仰的。在颐和园的历史记载中,佛香阁曾经供奉过“大悲菩萨”和“接引佛”,这两尊大佛在两百余年的时光运转中,经历了两次致命的浩劫,从它们跌宕起伏到最终损毁消失的命运中,我们看到了清朝的衰亡和颐和园的起起落落……

佛香阁大佛记-梦回圆明园

清漪园时期的大悲菩萨

       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为了给母亲祝寿,率先在园林中建造了一组佛教建筑,名“大报恩延寿寺”。寺中的主体建筑原本是一座高九层的大报恩延寿塔,这座佛塔建造到第八层时,因塔身太重地基出现了坍塌,于是,乾隆皇帝下令拆毁了佛塔改建成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全木制楼阁,取名佛香阁。始建而成的佛香阁虽然仅高三层,依然是万寿山上最高大的建筑,也是清漪园主要的一处供佛场所。“佛香” 二字,来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按照佛经中的解释:佛即“佛陀”,是如来佛的十个名号之一;香为“众香国”的简称,指佛经中的理想之国。乾隆皇帝在万寿山乃至三山五园的中心部位修建这座高达41米的“佛陀众香之阁”,并将一尊高大的镌胎站像千手大悲菩萨供奉在阁内中央,这尊安放在万寿山顶部最高建筑中的大佛,统领着清漪园中大大小小上千尊神佛,成为大清王朝神权与皇权的象征。佛香阁大佛记-梦回圆明园

       大悲菩萨即观音菩萨。在印度佛教中,释迦牟尼身边有左协侍和右协侍,左协侍叫大乘,右协侍叫大势至,合称“西方三圣”。大乘菩萨传到中国后译为观世音,老百姓称为大悲菩萨。千手大悲菩萨为观音菩萨的变化身,据说观音菩萨为体悯生苦,大发慈悲,誓要普渡众生,若愿望不能实现,便将自己的头裂成十份,身体分解成千份。但茫茫世界,芸芸众生,很难照应,于是他将自己的身体化做四十二段,每段为一尊观音,仍然不能应付。此时阿弥陀佛前来告诫,说观音不应残害身体,应以扩大法力实现宏愿,并施法将观音的四十二段身躯合为一体,除原有的两臂,留四十手臂,每臂手掌现一眼,表示一个身及二十五“有”(“有”代表因果),二十五乘四十即一千,故名千手菩萨。清漪园时的千手大悲菩萨是佛香阁建成后供奉的第一尊大佛,按照佛香阁的建筑地位和乾隆皇帝的造园初衷,这尊大佛应该像阁内八根铁犁木擎天大柱一样是一尊顶天立地的通天神像,这一点在清漪园遗存的历史档案中得到了证实。嘉庆十二年(1807)至咸丰七年(1857)清漪园被毁前的《佛香阁佛像供器清册》中记录佛香阁三层均有陈设,其中一层和三层陈设了大量的佛像供器,而二层没有按佛寺的常规陈列佛像,仅提到:

      中层楼上对面安紫檀活腿案,案上里层供银镀金嵌宝石曼哒、五色哈达,两边供紫檀座乾隆款铜镀金洋瓷塔、紫檀座乾隆款瓷珐琅起线高口瓶。

       档案没提“二层”,而提到“中层”,说明清漪园时期的佛香阁内部确有三层结构,但“二”是实实在在的数目,“中”则指两端之间的范围,由此可证,阁中原有的层板空间与现在并不相同;档案中记录的佛香阁中层没有供奉佛像,只提到楼上对面安供桌供器。楼上,应指一层的楼上即中层,而对面则应指在佛的对面安供桌供器,那么这佛只能是一层供奉的高过二层的大佛。恰恰在佛香阁建成的前一年,即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内务府官员三和、吉庆向皇帝提交了一份奏案:

      遵旨照依万寿山三样楼大佛莲座内供奉大悲菩萨式样铸造一尊在普宁寺大佛莲座内供奉。奉旨再照此蜡样尺寸铸造一尊,今为成造大悲菩萨二尊,向广储司领银…… 

佛香阁大佛记-梦回圆明园
万寿山后山复原图

       三样楼为桑鸢楼的音译,万寿山后山庞大的寺庙仿西藏的桑鸢寺而建,三样楼应指寺中三层的香岩宗印之阁,档案中提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遵照弘历皇帝的旨意按照万寿山后山三样楼中供奉的大悲菩萨式样成造了二尊大佛,其中一尊明确说明安放在承德普宁寺内,另一尊放到那里了呢? 笔者认为,另一尊大佛是为佛香阁准备的,因为佛香阁马上就要完工了(佛香阁建成于乾隆二十五年),作为万寿山前山最显赫部位最高大的佛阁,佛像的高度应与建筑相匹配。现存佛香阁三层,通高41,阁内三层未曾有人精确测量过,颐和园的工程设计人员分层从顶部天花往地面抛尺测量室内露空为一层7.5米,二层6.73米,加上顶棚中藏匿的1余米,两层相加为15-16,按此高度分析,不算台座和佛龛,清漪园时期佛香阁早期陈设的大悲菩萨应高12米以上。

佛香阁大佛记-梦回圆明园
承德普宁寺大悲菩萨

颐和园时期的接引佛

        清咸丰十年(1860),佛香阁和阁中的大悲菩萨随着清漪园的被焚,双双葬身于英法侵略军的火海中。光绪十二年(1886),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和其它款项在清漪园的废墟上修建颐和园,佛香阁是园中最大的工程项目,耗费了白银七十八万五千六百三十四两六钱八分九厘。新建成的佛香阁在最后即将竣工的时候匆匆加建了层板,因此阁内已经不可能再恢复通天大悲菩萨的真容,而是在一层新塑了一尊泥胎立像接引佛,仅高四米多,两边有从神阿难和迦叶。佛香阁大佛记-梦回圆明园

清末民初时期颐和园佛香阁

佛香阁大佛记-梦回圆明园
颐和园时期的接引佛

       接引佛在佛教中又被称为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是中国的大乘佛教中净土宗(念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按照中国净土宗的说法,五浊凡夫,只要称名念佛,凭借佛的愿力,即可往生极乐国土。也就是说,他的信徒只要在死前,念他的名号万次,死后就可以由他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大家常听到的“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皈依的这位接引佛。佛香阁的接引佛塑像,左手持莲台,右手下垂做予愿状。莲台表示,他愿意接引众生死后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右手下垂表示他愿意满足众生的愿望。尽管慈禧虔诚的顶礼膜拜,接引大佛既不能保佑大清的江山,也不能保佑自己的命运,1966年大佛被拉倒砸毁,扫地出门。

佛香阁大佛记-梦回圆明园文革时期接引佛被毁

大悲殿移来的千手观音

       1989年,佛香阁经历了光绪重建后的第二次大修,焕然一新。但是,佛阁内空空荡荡,原来的佛像已经了无踪影。经过多方论证,由北京市文物局出面,将城内古刹弥陀寺大悲殿内的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铜鎏金站像移至佛香阁内,安置在原来佛像的位置上,供游客瞻仰。之所以把这尊大佛请入佛香阁内,是因为这尊大佛名号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与清漪园时期的“大悲菩萨”同种同宗,而且,这尊菩萨的高度又与慈禧时期的“接引佛”相差无几,放在佛香阁中非常适合。大佛的请运过程很隆重,动用了很多人,其中包括颐和园的全体职工。当时号召不管老少每个人搬运一根杉篙到佛香阁搭建栈道,一时间,万寿山满山遍野都是扛杉篙的人,景象非常感人。笔者记得,大佛从佛香阁东面的山道慢慢拉运上山,然后通过栈道进入已经拆除门窗的佛香阁内。

佛香阁大佛记-梦回圆明园佛香阁内陈设的千手观音

       这尊大佛慈眉善目,神态端庄,高五米,头面分四层,每层三面,每面三眼,共十二面,三十六眼,二十四臂,下蹬九层有999个花瓣的莲花宝座,铜胎鎏金,十分精致。造像铸成于明万历二年(1574)三月,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大佛的进入,完整了佛香阁的陈设,使颐和园皇家文化的内涵更为突出。

佛香阁大佛记-梦回圆明园原文刊登于颐和园杂志第六期,编辑时有改动。


作者简介


       翟小菊,研究馆员,现为北京颐和园学会秘书长、当代北京研究会理事。在颐和园从事文物、历史、科研等专业技术工作近40年,参与了颐和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颐和园总体规划》等文件的编制及《昆明湖3500年沉积物研究》《颐和园露天陈设空间艺术分析》等课题项目并多次获奖。主要论著有《北京志·文化遗产卷·颐和园志》《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清代皇帝咏万寿山清漪园风景诗》《中国园林之旅·北京郊区园林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