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信息
原文作者:颐和园微览 | 张龙等
发布平台:微信公众平台
转载方式:署名转载
转载正文
本文修订于 2021-09-05 请核对首次阅读时间

颐和园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辨析-梦回圆明园

图1-1 赅春园颐和园中的位置示意图

概况

      赅春园位于颐和园(前身清漪园)万寿山后山四大部洲建筑群西侧(图1-1、图1-2),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前后,是一座深受乾隆皇帝喜爱,宗教气氛浓郁的山地文人园。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焚掠西郊三山五园,赅春园大部分建筑被毁,光绪朝(1886-1895)重修颐和园,囿于经费与时局,后山园林建筑未能复建,现仅存遗址。

颐和园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辨析-梦回圆明园

图1-2 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赅春园中的位置示意图

      在遗址东南侧的自然岩石上有一组乾隆朝雕刻的深浮雕造像(图2),现存17身,高度在30厘米左右。除一身尚存风化无法辨别特征的佛头外,其他造像的头部均被凿去,余下部分细节大都风化,手持器物也模糊不清,坐姿依稀可辨。这组造像的右上角有一处明显的缺失,根据居中佛像的形态及总数推断,这组摩崖石刻应是一组十八罗汉环绕释迦牟尼,曼陀罗式构图的造像群。

颐和园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辨析-梦回圆明园

图2 摩崖佛像全景

      然而,每身罗汉的名称是什么?这组造像群的创作原型是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团。

十八罗汉的发展

      罗汉又称阿罗汉,以梵语Arhat音译而成,意指声闻乘修证的最高境界。至此果位者,诸漏已尽,永离轮回,得大解脱。以其意义,罗汉又可译作应真、应供、不生等。罗汉的观念虽源自印度,可是在印度并未发现罗汉像和崇拜罗汉的记载,似乎罗汉在印度并未形成一种信仰。反观我国,罗汉信仰的流行,不但丰富了我国佛教的内涵,同时也是艺术创作和诗歌小说中的重要题材。

      公元五世纪,罗汉观念便传入我国,北凉道太等所译《入大乘论》即言:“十六罗汉皆于佛前取筹护法,住寿于世界。”不过,此说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七世纪中,唐玄奘译《法住记》,此经不但详载十六罗汉的名号[1]、住处、眷属数目等,同时反复阐述罗汉不入涅磐,常住世间,显扬佛法,利乐众生的特色,为我国罗汉信仰的根本经典。 十六罗汉信仰自此日渐兴盛,有关十六罗汉的经文、颂大量涌现,如敦煌唐人写经《第八尊者伐阇罗弗多罗》、《第十尊者罗护罗颂》,以及由范仲淹题序的《十六大阿罗汉因果识见颂》;十六罗汉的绘画也是名家辈出,如唐朝的卢楞伽、王维,五代的贯休、张玄,元之赵孟頫,明代仇英、丁云鹏等等。

      中、晚唐时期,十六罗汉又在绘画中发展为十八罗汉,现在已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是前蜀张玄、贯休所绘十八罗汉,宋代文学巨擘苏轼分别为之作《十八大阿罗汉颂》、《自海南归国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后篇赞文每首均标出罗汉名称,于十六罗汉外第十七为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为宾头卢尊者,即十六罗汉中宾度罗跋罗惰阇的重出。由于十八罗汉因绘画而兴起,无经典依据,故关于后两位的归属众说不一,除上述外,还有迦叶尊者和军屠钵叹尊者,即《密勒下生经》所说四大天王声闻中不在十六罗汉之内的二尊者;以及《法住记》作者庆友尊者和译著者玄奘。由此,十八罗汉的传说日渐流行,但关于后增两位罗汉的归属却始终没有定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前期。

颐和园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辨析-梦回圆明园

图3 清徐扬仿贯休画罗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对汉传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具有极高造诣的乾隆皇帝,可谓对十八罗汉可谓情有独钟,将历朝名人所绘罗汉图视为珍品,收入《秘殿珠林》;命丁观鹏、姚文翰、徐扬等宫廷画师摹绘古品(图3),并为之题跋作赞;在北海小西天妙相亭内经幢上刻贯休版十六应真像(图4);皇宫禁院的佛堂内也大量悬挂十八罗汉的唐卡。更为重要的是,面对汉地十八罗汉名相的不确定以及与藏地十八罗汉名相的差异,在章嘉国师指导下,乾隆皇帝多次据梵、汉经文考证汉藏两地十六、十八罗汉名称及其变迁之故,并按《钦定同文韵统》注音方式标注罗汉名称[2]

颐和园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辨析-梦回圆明园

图4 北海妙相亭及其中心经幢上所刻贯休十六罗汉之一拓片(采自天津大学王其亨主持《北海文物保护规划》)

      十六罗汉之名,见梵经《纳纳达答喇传》及《法住记》,俗所称十八者,不见梵典。咨之章嘉国师,云西域但有十六号而无十八,若增以第十七嘎沙鸦巴达喇玛为伏虎尊者,纳纳答密答答喇为降龙尊者,则正符今之所谓之十八也。宋苏轼十六罗汉赞不载其名,复有十八罗汉赞备书梵号其前,十六与《法住记》合,而后二人一曰庆友,即所谓难提密多罗,为诸比丘说十六阿罗汉住处者;一曰宾头颅,即宾度罗跋罗堕阇。实乃一人重出。”即以伏虎罗汉为第十七尊者,降龙罗汉为第十八尊者。

      乾隆朝时期的各罗汉画像及赞文,均以此二位罗汉为第十七、十八罗汉,此举无疑对后来藏汉两地的罗汉创作起到了一定的规范性作用。

颐和园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辨析-梦回圆明园

图5 西藏山南扎囊寺壁画·佛陀与十八罗汉(十一世纪)④

      就在十六罗汉信仰流行于汉地二百年后,当西藏朗达玛王(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元)破坏佛教时,西藏的六位大师来到西康,摹绘十六尊者圣像,迎至藏中耶尔巴地方。后来陆续传入汉地传说而增加了二像,受藏传佛教供奉仪轨及图像系统成熟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供养十六罗汉仪轨》并出现了与汉地罗汉画、雕塑构图完全不同[3],十八罗汉环绕佛陀的壁画与唐卡(图5、6)自元统一西藏后,内地与西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清代尤胜,十六、十八罗汉像经常作为礼品在藏地宗教领袖与内地宫廷间相互馈赠而这种十六、十八罗汉环绕佛陀唐卡也成为日后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构图方式的蓝本。

颐和园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辨析-梦回圆明园

图6 乾隆五十一年中正殿画佛副达喇嘛扎克巴多尔济绘释迦牟尼与十八罗汉唐卡⑤

十八罗汉的形象[4]

      我国罗汉画的创作始于《法注记》译出不久后的八世纪。由于经论并未记载罗汉图像的特征,所以画中的罗汉像并无规定。罗汉像因无经典可据,而无所束缚,生动活泼。《造像量度经续补》中载:

      罗汉像(十八大圣徒、十六阿罗汉)等,顶无肉髻,相貌或老或少,或善或恶,以及丰弧俊丑,雅俗怪异,胖瘦高矮,动静喜怒诸形,色赤黄白黑俱可。目正鼻端,最忌根枝缺伤。然亦随其耦对,参差得宜为妙,此与前独觉像并着僧衣者也。

      不过,从罗汉多作出家人相这点来推断,罗汉的造型可能是由中期的高僧像演化而生的。根据历代罗汉画的特色,罗汉像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为世间相:此类罗汉形貌多与汉地高僧相似,或接受信徒供养,或谈道说法,或展现神通,图像变化多端。宋刘松年画罗汉、宋李嵩画罗汉(图7)、明郑重一指华严等作品均属此类。

颐和园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辨析-梦回圆明园

图7 宋刘嵩画罗汉(世间相) p15

      二类为出世间相:这类罗汉庞眉大目,朵颐隆鼻,胡貌梵像,与汉地僧人迥别,这种罗汉造型乃五代贯休所创,历代皆有仿效。如明吴彬迦理迦尊者、明丁云鹏应真云会、清丁观鹏的喇乎拉尊者(图8)等皆为描绘贯休罗汉之作。

颐和园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辨析-梦回圆明园

图8 清丁观鹏绘喇乎拉尊者(出世相)①p16

      三类为藏密罗汉像:这类罗汉与汉地罗汉不同者,乃在其图像固定,每一罗汉均可以其手中此物,一一加以辨识[5]。这类图像在清代尤为盛行,如清丁观鹏的喇乎拉尊者(图9)[6]、清姚文瀚画第十八嘎沙鸭巴达喇玛尊者均为此类。

      根据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的姿态及较为明确的所持器物,可判断其应为藏密相罗汉。

颐和园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辨析-梦回圆明园

图9 清丁观鹏绘喇乎拉尊者(出世相)①p47

赅春园十八罗汉的辨析

      如上文所述,《法住记》及十六、十八罗汉的赞文等均未对罗汉的形象、手印、器物有明确之规定,因此本文广泛搜集同期造型相近十八罗汉绘画,利用图像学得方法,列出已知罗汉的服饰、姿态、手印、法器等,一一比对,将特征明确者标出,然后再将整片摩崖佛像作为一个整体,寻找罗汉的排列规律。

1.十八罗汉的信息收集

      为方便标识,将石壁上的佛像按竖向大体分为A,B,C三行,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将佛像逐一编号(图10)。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得每身佛像的高清点云(图11),将每身罗汉的服饰、姿态、手印、法器一一进行辨别记录,损坏严重,无法判断者标明“不详”(见附表1)。

颐和园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辨析-梦回圆明园

图10 十八罗汉编号示意图

颐和园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辨析-梦回圆明园

图11 十八罗汉环绕释迦牟尼三维点云影像

2.对比故宫佛日楼箱中十八罗汉唐卡组画

      故宫佛日楼箱中的十八罗汉唐卡组画(以下简称组画)(图14、15、16),这组唐卡曾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噶尔丹锡呼图萨玛迪巴克什认看,有藏文题记、四体白绫签和表示方位的黄条,是乾隆朝经过认看且保存完整的十八罗汉唐卡之一,反应了乾隆朝十八罗汉的标准图像特征。《乾隆朝清宫十八罗汉唐卡名相解析》一文曾详列其特征[7](见附表1)。将其与赅春园十八罗汉逐一比对,初步判定结果如下:

      A1(双手持经书,半结跏趺坐)与组画第十五戒博迦尊者同。

      A6(双手禅定印,头戴披巾,结跏趺坐),与组画第二阿氐多尊者同。

      A7(左手持拂子,右手放于膝上,细节不详,结跏趺坐),与组画第五伐阁罗佛多罗(左手持拂子,右手期克印,结跏趺坐)相似,二者虽都左手持拂子,但手臂高低不同,存疑。

      B2(右手经书,左手说法印,半结跏趺坐),与组画第十三半托迦尊者(右左手经书,右手说法印,半结跏趺坐)接近,但手持法物左右颠倒,存疑。

      B3(手捧王冠,结跏趺坐),与组画第十罗沽罗尊者(手捧王冠,垂足坐)手持法器相同,坐姿不同,存疑。

      C1(右手经书,左手托钵,结跏趺坐),与组画第十二宾度罗跋罗堕阇尊者(右手经书,左手托钵,舒式坐);手持法器相同,坐姿不同,存疑。

      C4(双手禅定印,结跏趺坐),与组画内共有三位罗汉与之相似,除去已断定第二阿氐多尊者与A6相同外,第八迦诺迦跋黎惰阇尊者、第十一注荼半托迦尊者特征与C4相似。

3.对比丁观鹏《十六应真像》

      鉴于此组佛像基本可以认定为乾隆年间雕刻而成,故将乾隆帝曾亲为作赞的历代罗汉图,尤其是乾隆朝宫廷画师所绘罗汉图进行收集,将其姿态、服饰、手印、法器等一一与现存罗汉造像比对,发现乾隆二十三年(1758)丁观鹏奉旨所绘《十六应真像》⑦[8](以下简称丁画),与赅春园十八罗汉相比,虽少两身,但其却有极高的相似之处。经过进一步比对判定:

      A1(双手持经书,半结跏趺坐),与丁画第十五尊戒博迦同。

      A5(右手香钵,左手拂子,结跏趺坐),与丁画第一尊因揭陀(左手拂子,右手香钵,垂足坐),仅坐姿不同。

      A6(双手禅定印,头戴披巾,结跏趺坐),与丁画第二阿氐多尊者同。

      A7(左手持拂子,右手放于膝上,细节不详,结跏趺坐),与丁画第五伐阁罗佛多罗同。

      B1(右手禅杖 ,左手花瓶,半结跏趺坐),与丁画第十四尊那迦希(右手花瓶,左手禅杖,半结跏趺坐)左右说所持法器呼唤,相似度很高。

      B2(右手经书,左手说法印,半结跏趺坐),与丁画第十三半托迦尊者同。

      B3(手捧王冠,结跏趺坐),与丁画第十罗沽罗尊者同。

      B5(左禅疑为定印,右手说法印,结跏趺坐),与丁画第六尊跋陀罗同。

      C1(右手经书,左手托钵,结跏趺坐),与丁画第十二宾度罗跋罗堕阇尊者同。

      C4(双手禅定印,结跏趺坐),与丁画内共有三位罗汉与之相似,除去已断定第二阿氐多尊者与A6相同外,第八迦诺迦跋黎惰阇尊者、第十一注荼半托迦尊者特征与C4相似。

颐和园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辨析-梦回圆明园

图12 十八罗汉两次辨别结果示意图

4.寻找排列规律

      对比两次比较结果,前一次的判断结果包含在后一次之中,将上述判断结果在图中标示(图12),标注问号者为存疑。这时十八罗汉环绕佛陀的规律呈现了出来。以A5位罗汉为第一尊者,依照顺时针次序依次排列(图13)。根据这一环绕规律,确定了存疑及余下尚未辨别的罗汉的序号(包括缺失的那尊),然后再与组画、丁画比对,除C2与第十一尊注荼半托迦、A4与第十八尊达摩多罗相差较多外,其余与之均能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颐和园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辨析-梦回圆明园

图13 十八罗汉的环绕规律

5.十八罗汉的描摹

      根据辨别结果,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点云,参照丁观鹏《十六应真像》对每身造像进行了描摹,进一步完善了其细节(图14、15、16)。

颐和园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辨析-梦回圆明园

图14 第一尊(A5)辨别结果

颐和园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辨析-梦回圆明园

图15 第二尊(A6)辨别结果

颐和园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辨析-梦回圆明园

图16 第十五尊(A1)辨别结果

结论

      综上所述,雕刻于乾隆十七年(1752)之后的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是乾隆考定十六、十八罗汉变迁,厘定十八罗汉名称之后,以石雕为媒介的一次十八罗汉创作。其构图方式以西藏地区十六、十八罗汉环绕佛陀的唐卡为原型,罗汉呈密宗相,为赅春园这一山地文人园增添了藏密的色彩,不仅体现了乾隆皇帝“何分西土东天,倩它装点名园”的造园思想,也是乾隆皇帝笃信尊崇藏传佛教的又一见证。

 

表1:十六、十八罗汉名称与图像特征

名称对比画像的特征赅春园摩崖石刻
佛日楼供藏组画白绫签乾隆帝钦定阿哩噶哩字《法住记》十六罗汉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并序另说故宫佛日楼箱中唐卡组画主尊图像特征丁观鹏《十六应真像》图像特征图像特征位置
因揭陀(第一)阿迎阿机达达因揭陀(第十三)因揭陀(第十三)布袋罗汉持香钵与拂子,垂足坐.左手拂子,右手香钵,垂足坐.左手香炉,右手拂子,结跏趺坐.A5
阿氐多(第二)阿资答阿氐多(第十五)阿氐多(第十五)长眉罗汉双手禅定印,头戴披巾,结跏趺坐.双手禅定印,头戴披巾,结跏趺坐.双手禅定印,似有披巾,结跏趺坐.A6
伐那婆斯(第三)拔纳拔西伐那婆斯(第十四)伐那婆斯(第十四)芭蕉罗汉右手作期克印,左手持拂子,垂足坐.右手作期克印,左手持扇,结跏趺坐.整体缺失A8
迦理迦(第四)嘎礼嘎迦理迦(第七)迦理迦(第七)骑象罗汉双手持一只金耳环,结跏趺坐.左手金耳环,右手期克印,结跏趺坐.双手置于胸前,细节不详,结跏趺坐.A9
伐阁罗佛多罗(第五)拔杂哩逋荅荅喇伐阁罗弗多罗(第八)弗多罗(第八)笑狮罗汉右手作期克印,左手持拂子,结跏趺坐.右手作期克印,左手持拂子,结跏趺坐.左手拂子,右手放于膝上,细节不详,结跏趺坐.A7
跋陀罗(第六)拔哈达喇跋陀罗(第六)跋陀罗(第六)过江罗汉右手持经书,左手禅定印,半结跏趺坐.右手说法印,左手禅定印,结跏趺坐.左手放于膝上,细节不详,右手执说法印,结跏趺坐.B5
迦罗加伐蹉(第七)嘎纳嘎巴萨迦诺迦伐蹉(第二) 迦诺迦伐蹉(第二)欢喜罗汉缠绕成念珠状的袈裟肩绳,半结跏趺坐.左手托经书,右手执笔搭经书上.左手托经书,右手执笔搭经书上,结跏趺坐.B6
迦诺迦跋黎惰阇(第八)嘎纳嘎拔哈喇錣杂迦诺迦跋厘惰阇(第三)诺迦跋厘(第三)举钵罗汉双手作禅定手印,结跏趺坐.双手禅定印,结跏趺坐.双手禅定印,结跏趺坐.C4
巴沽拉(第九)拔嘎沽拉苏频陀(第四)/诺矩罗(第五)待考苏频陀(第四)/诺矩罗(第五)待考托塔罗汉/静坐罗汉手捧猫鼬,垂足坐.手捧猫鼬,结跏趺坐.疑似手捧猫鼬,结跏趺坐.C3
罗沽罗(第十)喇乎拉啰怙罗(第十一)罗怙罗(第十一)沉思罗汉手持王冠,垂足坐.手持王冠,结跏趺坐.手捧王冠,结跏趺坐.B3
注荼半托迦(第十一)租查巴纳荅嘎注荼半托迦(第十六)注荼半托迦(第十六)看门罗汉双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双手作禅定印.左手持经书,右手持笔置于经书上,结跏趺坐.C2
宾度罗跋罗堕阇(第十二)毕那楂拉拨哈喇錣杂宾度罗跋啰惰阇(第一)跋罗駄闍(第一)坐鹿罗汉左手法钵,右手执笔置于翻开的经书上,舒式坐.右手持经书,左手持法钵.左手托钵,右手经书,结跏趺坐.C1
半托迦(第十三)巴那塔嘎半托迦(第十)半托迦(第十)探手罗汉左手持经书,右手做说法手印,结跏趺坐.左手持经书,右手做说法手印,半结跏趺坐.左手持经书,右手做说法手印,半结跏趺坐.B2
那迦希(第十四)纳阿噶塞纳那伽犀那(第十二)那伽犀那(第十二)挖耳罗汉左手禅杖,右手花瓶,半结跏趺坐.右手禅杖,左手花瓶,半结跏趺坐.右手禅杖,左手花瓶,半结跏趺坐.B1
戒博迦(第十五)锅巴嘎戍博迦(第九)戍博迦(第九)开心罗汉双手持经书,半结跏趺坐.双手持经书,半结跏趺坐.双手持经书,半结跏趺坐.A1
阿秘特(第十六)阿必达苏频陀(第四)/诺矩罗(第五)待考苏频陀(第四)/诺矩罗(第五)待考托塔罗汉/静坐罗汉待考双手持菩提佛塔,垂足坐.双手持菩提佛塔,半结跏趺坐.双手置于胸前,似托捧塔状物,结跏趺坐.A2
布袋和尚(第十七)嘎沙鸦巴达喇玛伏虎罗汉左手持念珠,右手托桃,半结跏趺坐.左手托桃,右手置于胸前,细节不详,半结跏趺坐.A3
达摩多罗(第十八)纳纳答密荅荅剌降龙罗汉左手持拂子,右手持禅杖.左手托香炉,右手持拂子,结跏趺坐.A4

 

注释:

[1]十六大阿罗汉。我辈不知其名何等。庆友答言。第一尊者名宾度罗跋啰惰阇。第二尊者名迦诺迦伐蹉。第三尊者名迦诺迦跋厘堕阇。第四尊者名苏频陀。第五尊者名诺距罗。第六尊者名跋陀罗。第七尊者名迦理迦。第八尊者名伐阇罗弗多罗。第九尊者名戍博迦。第十尊者名半托迦。第十一尊者名啰怙罗。第十二尊者名那伽犀那。第十三尊者名因揭陀。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第十六尊者名注荼半托迦。如是十六大阿罗汉。

[2]乾隆十三至十四年间,章嘉国师及庄亲王等奉旨所编的《同文韵统》,此书是以梵音校正藏、满、蒙、汉文读音的标准工具书,其所用文字被称为“同文韵统合音字”。以该法标注的罗汉名称详见附表1。

[3]汉地罗汉绘画各罗汉或单独成幅,或十六、十八张为一套,或十六、十八罗汉绘于一长卷内;雕塑则多为单个九个一组分列与大殿室内两侧。

[4]本节主要参考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罗汉特展说明》。

[5]实际上藏密罗汉的姿态与手持器物也不尽相同,参见附表1。

[6]即十六罗汉之十,《法住记》中名为罗怙罗。

[7]赅表中关于第十八尊的描述有误,原文为左手持花瓶,右手持拂子。根据图像特征应为左手持拂子,右手持禅杖。

[8]乾隆戊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春曾命丁观鹏摹钱塘圣因寺所载贯休画十六应真像,并各为之作赞,画像用乾隆帝钦定同文韵统合音字标注了罗汉名称。丁绘制了两个版本的十六应真像,一版与贯休版形象同(图8),一版与贯休面目相异,呈藏密相(图9)。而其创作年代与赅春园十八罗汉创作年代相近。该组画像共16幅,宽56cm,高135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形象上最为接近赅春园十八罗汉摩崖石刻的创作蓝本。

 

参考文献:

①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罗汉画[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0:4、5、46、47.

②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M].上海:中华书局,2006:1110-1115.

③清高宗御制文集初集·卷二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内联网版.

④桑吉扎西.藏传佛教绘画中十八罗汉艺术[J].法音,2009,8:36-46,73-76.

⑤罗文华.龙袍与袈裟[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503.

⑥何芳.乾隆朝清宫十八罗汉唐卡名相解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4:45—60.

⑦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故宫书画图录(13)[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7:149-182.

 

本文作者张龙、许若木、谷媛

原文刊登于《颐和园》杂志第十一期

*图文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