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信息
论文作者: | 黄赛丰 |
作者机构: | 圆明园管理处研究院 |
文章正文
档案正文
戏场是中国古代演戏场所的总称,在历史上有过各种不同的形态和名称,且受气候、文化、民俗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戏场呈现出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就形态而言,有唐代的戏场、宋代的勾阑(也作勾栏、构栏)、元代的戏台和清代的戏楼、戏园和戏台。就功能性质而言,可分为神庙戏场、宗祠戏场、宫廷戏场、府邸戏场、会馆戏场、公众戏场等。圆明园中的戏场,是综合了各方戏场的精华而形成的典型的宫廷园囿观演建筑。
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熙春、绮春、春熙园五园组成[1](本文所指戏场为圆明、长春、绮春园三园内戏场)。圆明园原为雍正皇帝登基前的藩邸赐园,自雍正三年(1725)开始在此驻跸以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每年都有近十个月时间在圆明园“园居理政”。经过这五代帝王一百三十余年的经营打理,修建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满足皇家看戏的铺张与排场、适应不同看戏氛围和演出剧目的戏场,有适于演出花唱、清唱、宴戏、岔曲的室内小戏台,有室外承演一般戏剧的戏台,亦有雄伟壮观的专演群仙神道祝寿大戏和连台本戏的三层大戏楼,还有建于池水之中的特殊音响的戏台和临时搭建的“行台”。由此可推断,清宫演剧在圆明园居多。道光时期的清宫档案也表明,每年从正月初三到十五日,升平署就要把全部人马从城内搬到圆明园内,准备承差,到十一月才返回城中,说明圆明园戏场是清宫戏场里使用频率最高的。目前,圆明园中戏场虽历经兵燹,但从可查到的史料中,仍然能够探寻到一些戏场的大概脉络。
1 圆明园三园内的戏场
1.1 同乐园三层大戏楼
建于雍正四年(1726),是清代第一座三层大戏楼、圆明园中最大的戏场,是每年正月及佳辰令节演唱大戏、举办宫市的地方,也是皇帝宴赏王公大臣、外藩王公和外国使臣的重要场所。戏楼共三层,坐南朝北,每面各显三间,戏台地皮至脊通高为23.94米。上、中、下三层外檐分别悬黑漆金字匾额“清音阁”、“蓬阆咸韺”和“春台宣豫”。戏台下建地井,上安滑车,还有天门、地门、升仙转轮门、踏跺和仙楼,可以表演仙佛从天而降、鬼魅自地升起,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大戏台南接五间“扮戏楼”,楼通面净宽22.2米,进深6.4米,外前后廊各深1.6米,上下檐柱皆与戏台檐柱同高。扮戏楼又南为九间南楼(亦称后楼),通面净宽32米,进深5.92米,上下檐柱高为2.4米与3.2米,台明高0.42米。
大戏台之北建有正楼五间,为看戏楼,内外檐皆悬“同乐园”匾。由前后楼各五间与穿堂楼三间构成工字形大楼。五间各面宽3.2米,进深5.12米,前后廊各深1.28米,台明高0.35米,下出0.77米。三间穿堂楼,各面宽3.84米,进深3.2米。工字楼五间后楼的面宽、层高都与正楼相同。看戏时皇帝坐在楼下殿内,皇太后和后妃则在楼上。正楼之前戏台两侧,有东西转角配楼各十四间,楼下东西厢是王公大臣和外使看戏的地方。
1.2 万方安和戏台
建于雍正初年,是一处以卍字轩为主体的建筑群,雍正帝非常喜欢在此园居,乾隆时期仍是游憩寝宫之一,每年端午在这里侍奉皇太后进宴[2],嘉庆帝对万方安和也十分钟爱,题咏23次。
居万字轩西一路的洞天深处有座室内戏台。雍正五年(1727)八月传旨,将万字房西一路对戏台屋内,靠碧纱橱陈设的花梨木案及两头格案香几,皆行收拾粘补[1]95。由此可见万方安和戏台建成不晚于雍正五年。之后也在不断添建改建,乾隆九年六月郎世宁奉旨起稿万方安和戏台后面的设计图样,呈准后由匠役成做。十月又令其画万方安和戏台后面青地泥金御笔横披。
万字轩中心殿宇四方宁静西暖阁有倒座看戏殿三间,与高山流水南北相望。殿内正中北向设屏风宝座,东次间临北窗设前檐炕,与同乐园看戏殿及晚清德和园颐乐殿内的格局完全一致[3]。
咸丰二年九月,升平署幼年学生等曾在万方安和献演花唱两个半时辰。从同治年间史料看,该戏台居西路西北角。[2]95
1.3 西峰秀色戏台
建于雍正六年(1728),是园内主要游憩寝宫之一,建成之初即设有戏台,为单层院落式戏台,雍正七年闰七月,“戏台北面陈设的围屏有两个黄铜腿子,各长5.8厘米,见方3.8厘米,厚1.6厘米。另有画假戏台画片围屏一份、画斑竹绢面布里帘子一份、红底黄花毡两块”[3]1209~1210由此可见,该处戏台雍正七年即投入使用。嘉庆、道光时期,每逢七夕皇帝来西峰秀色拈香时,升平署都要伺候十番乐,并献演《仕女乞巧》《七襄报章》等折子戏。
道光十二年《恩赏日记档》记载:
七月初六日禄喜请旨,初七日因三坛遣官谢雨,斋戒三日,西峰秀色奉旨撤去作乐,不必伺候戏,照旧念斋意。钦此。
咸丰朝乞巧节祭祀献戏承应地点较不固定,但大多还是在西峰秀色(5次)。[4]
1.4 长春仙馆藤影花丛戏台
长春仙馆建筑群,始建时间不晚于雍正四年(1726),是御园第二处帝后寝宫区。藤影花丛是长春仙馆的核心建筑,为正殿五间后接抱厦三间。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虽对藤影花丛戏台具体规模无明确记载,但可以确定的是,长春仙馆戏台至少在乾隆三年正月就已建成。据记载,乾隆三年(1738)正月十一日乾隆帝初次驻跸御园时,孝圣皇太后即以长春仙馆作为其寝宫。二月,乾隆帝即下令为长春仙馆戏台,依照大内重华宫戏台的匾、对文字和款式,制作长春仙馆戏台匾额和楹联。
嘉庆元年(1796)敬事房档案对嘉庆帝在新年期间听戏有如下记载:
……初十日,寅正二刻请驾。午正三刻至藤影花丛开戏。未初一刻传晚膳。申正三刻戏毕。还随安室。
十四日,未时九洲清宴入宴。未正一刻自后角门入藤影花丛殿内年戏……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长春仙馆藤影花丛戏台在嘉庆年间承担着十分重要的演出任务。
1.5 奉三无私戏台
奉三无私殿是每年正月十四日皇帝举办宗亲宴的地方,这是园内“上元三宴”的首宴,称之为上元前一日奉三无私宗室宴。由清帝钦点皇子、皇孙及近支王公入宴。乾隆五十四年(1789)首次“五代同堂”宴即设于此殿[4]21。正月十五日在奉三无私殿,通常还有一次由皇帝赐宴后妃内眷的内庭宴。此殿建有戏台,筵宴时由升平署太监在此殿戏台演唱《景星协庆》《万花向荣》等戏或奏乐。皇帝万寿节及端午、中秋,有时亦在奉三无私殿设午宴、晚宴或酒宴。据道光七年《恩赏日记档》记载:
五月初五日晚间奉三无私酒宴承应《奉敕除妖》《祛邪应节》,酉初入宴未初三刻宴毕。
道咸时期,此殿也是皇帝平日欣赏中和乐、吹打乐及乌春、簸箕等歌舞,传演小戏帽儿排,乃至舞灯、演焰口之处。[5]21
另外,题名为《奉三无私戏台应用石古二十四个油什清册》的呈稿记载:
咸丰二年五月□日,元(圆)明元(园)三作传,奉三无私戏台应用石古一分,计二十四个……
档案漫漶不清,但仍据此可知,咸丰二年(1852)五月,奉三无私戏台曾有过重修[6]。
据统计,嘉庆二十四年承应过演出的地点一共有13处。其中承应演出次数最多的是奉三无私,一年中有90天[7]。
1.6 慎修思永戏台
慎修思永建筑群建自雍正年间。慎修思永有正殿九间前后抱厦各五间,是一座大型游憩寝宫。殿内明间设宝座,后殿有东暖阁、西暖阁,并设西洋楼、西洋戏台,楼梯在后层东北,楼上有佛堂和西洋塔。慎修思永戏台为室内西洋戏台。乾隆四年造办处《活计档》记载:
慎修思永西洋戏台北,床两旁书格顶上,着画画人王幼学,画水、画古董片十片[8]1265~1266。
由此可以断定,该戏台于乾隆四年前已建成。
1.7 汇芳书院抒藻轩戏台
汇芳书院建筑群建成于乾隆七年(1742)。汇芳书院抒藻轩殿为五间后接抱厦三间,卷棚悬山式建筑,外檐挂“抒藻轩”匾。通进深10.88米(殿深6.4米,后抱厦深3.2米,前廊深1.28米)。殿内建有戏台,乾隆七年八月,戏台糊油纸时,令画师郎世宁画油画[9]126。戏台规模不明确。1.8 武陵春色恒春堂壶中仙籁戏台
恒春堂位于武陵春色建筑群中部偏西院内,正殿五间,有前后廊,外檐悬“恒春堂”匾。恒春堂壶中仙籁戏台为二层院落式戏台,重檐歇山顶,坐南朝北,四面各显三间,上下檐分别挂匾“天上云璈”“壶中仙籁” [5]。戏台后边接两卷扮戏房五间。嘉庆二十四年十月,嘉庆帝万寿节及道光十九年正月十五日,二月十五、二十八日,五月初五日等,曾在恒春堂演连本大戏[10]103。
1.8 武陵春色桃花坞戏台
关于武陵春色桃花坞戏台,档案记载很少,具体情况不是特别清楚,本文只将郝成文、张义两位老师研究成果转录于此: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得,嘉庆十六年十二月,桃花坞开始添盖戏台。题名为《呈为圆明园来文行取本处紫檀木见方尺四十尺零事》的呈稿记载:
圆明园为咨行事。据主事伊□芬等呈称经钦派勘估大臣奏准,桃花坞添盖戏台等工,需用紫檀木见方尺四十尺五寸六分二厘,移咨该处照数关给,等因前来,相应咨行。贵处查照给发可也,须至咨者,右咨,造办处。嘉庆十六年十二月□日。[11]
这是目前桃花坞戏台能够看到史料,至少我们可以知道除恒春堂有戏台外,在武陵春色还有另一座戏台的存在。其他更详细的资料还有待我们去探寻。
1.9 九洲清晏慎德堂壶天仙籁戏台
慎德堂为五间三卷大寝宫,外檐悬“慎德堂”匾,道光十一年(1831)改建而成,同年五月道光帝即在此殿居住。这里是道光帝晚年主要的生活区域,道光帝亦病逝于此地。虽“壶天仙籁”戏台具体位置无从可考,但据清升平署《恩赏日记档》等记载,慎德堂及其后院,是道光、咸丰二帝平日传演花唱、帽儿排小戏,以及欣赏吹打乐、戏法、十不闲之处。道光晚期,他会在身体状况允许时,在慎德堂后院看帽儿排,这里的演出场所应该就是“壶天仙籁”这座室内戏台[6]。
在嘉庆、道光朝共计20次的乞巧节戏曲承应中,观赏戏承应地点在慎德堂就有3次(帽儿排3次)[12]。
道光二十年差事档对慎德堂演戏情况有如下记载:
八月十四日慎德堂后院帽儿排未初二刻开戏,酉初二刻戏毕。《丹桂飘香》(一分二刻五分)、《回头岸》(八出,七刻)、《姜女哭城》(张住、一刻十三分)、《孙诈》(陆得喜、一刻十分)、《敬德钓鱼》(李三德、刘五尔,二刻五分),共长十五刻三分。
咸丰朝对慎德堂戏台演戏亦有记载,咸丰七年《旨意档》记载:
正月初九日传旨:今日慎德堂花唱小家伙改于初十日伺候,时刻照旧,戏毕出东楼门。
据统计,仅咸丰六年一年,在慎德堂演帽儿排和设酒宴就达8次[13]。
1.10 九洲清晏同道堂戏台
同道堂为九洲清晏殿西侧套殿三间,有前后廊,外檐挂道光御书“同道堂”匾,道光十七年(1837)添建而成。咸丰帝非常喜欢在此堂园居,咸丰五年(1855)还在堂前添盖了一座戏台。戏台见方7.04米,每面各显三间匾额为“与古为新”。戏台南接扮戏房,成两卷又前接抱厦一卷。据史料载:
咸丰八年八月十二日,午刻叫走,九洲清晏帽儿排。未正二分开戏,戍初一刻十四分毕……[14]446
“嘉庆、道光朝乞巧节戏曲承应中,观赏戏承应地点大多在同乐园(11次),咸丰朝乞巧节观赏戏承应地点较多,除咸丰二年(1852)在同乐园外,之后的地点有金昭玉粹(帽儿排2 次)、九洲清晏(帽儿排2次)、慎德堂(帽儿1次)、如意洲(花唱1次)。”[15]44由此可以看出,此处九洲清晏帽儿排的演出现场大概就是同道堂戏台,不然,不会将九洲清晏与慎德堂分别统计。
1.11 上下天光(涵月楼)戏台
上下天光建筑群乾隆初年基本建成。上下天光(涵月楼)为临湖两层敞阁三间,外檐挂乾隆御笔“上下天光”匾,内檐悬道光御书“涵月楼”额。道光七年(1827)中秋夜,道光帝在此楼侍奉皇太后赏月,设酒宴,升平署承应《霓裳献舞》《金定愈夫》两出戏。道光九年《恩赏日记档》载:
八月初十日,祥庆传旨,十五日涵月楼上排帽儿排,要一个时辰。钦此。
同年《承应档》载:
涵月楼晚班承应《衣锦还乡》《过平顶山》《河梁赴会》《打场》,涵月楼酒宴承应《霓裳献舞》《查关》。
由此可知,涵月楼建有戏台,但戏台具体格局、规模并不明确。
1.12 曲院风荷戏台
曲院风荷是一处仿自杭州西湖同名景观的风景园林,始建年代不详。据乾隆十七年(1752)五月初一海望等人的奏折:
奴才等遵旨,寿安宫搭做三层大戏台一座。……再“曲院风荷”搭做戏台……
这是一件关于宫内和圆明园各处因庆寿演戏搭台情况的奏折。[16]由此可以看出曲院风荷曾有过戏台。另据道光元年南府《日记档》记载,乾嘉时期,曲院风荷大院是南府钱粮处(管理唱戏用的衣靠盔杂)太监在园内的居住处[17]289。
1.13 蓬岛瑶台戏台
蓬岛瑶台建自雍正初年,是福海中央用巨石砌成的大小三岛,写意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岛瑶台为两卷七间大殿接前抱厦五间,是园内主要游憩寝宫之一。这里是每年端阳节皇太后及后妃内眷在福海观赏龙舟的地方,亦是每年七月十五日“中元”夜燃放烟火和放河灯的场所。据记载咸丰六年六月二十一日,在蓬岛瑶台有帽儿排演出,八月十五日在此设酒宴[18]。咸丰八年七月,升平署中和乐曾在此殿伺候吹打乐三套。据此可以断定蓬岛瑶台曾经有供帝后观演的戏台,但具体规模不明确。
1.14 若帆之阁关帝庙戏场
若帆之阁建筑群位于圆明园大北门内偏东,是一处倚山面溪小型风景园林。若帆之阁东侧有一座关帝庙。这座关帝庙雍正时期已建。每年五月十三关圣诞辰日,皇帝到关帝庙拈香,南府太监承应献戏一出,剧目不定。道光三年(1823)因斋戒停演,道光四年以后奉旨不必献戏。[19]187
1.15 夹镜鸣琴广育宫戏场
夹镜鸣琴建筑群位于福海南岸,建自雍正朝。广育宫庙殿位于夹镜鸣琴东,内供碧霞元君。清帝园居时,每到初一、十五都要到广育宫拈香拜佛。四月十八日是碧霞元君诞辰,乾隆时期除皇帝和后妃前来瞻拜之外,有时还在该庙附近的聚远楼和福海北岸的松风阁“过皇会”。据史料记载:
道光四年四月十八日,此日辰初三刻进门,广育宫万岁爷拈香,外学承应《天官祝福》。皇后拈香,内学承应《星云景庆》[20]444。
嘉庆及道光中前期,凡逢帝后来广育宫拈香,仍由南府承应庙戏或中和韶乐。[21]249由《天官祝福》《星云景庆》这样的承应大戏可以看出,广育宫戏场应该与同样演出过《星云景庆》大戏的展诗应律戏场规模相当。
1.16 坦坦荡荡半亩园戏场
坦坦荡荡建自康熙后叶,是后湖西岸的一处园中园。是皇帝饲喂与观赏金鱼的地方。半亩园为五间殿,前后有廊。半亩园戏场规模不明确,但由于这是乾隆皇帝观赏金鱼和帝后游憩的场所,加之史料记载“咸丰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半亩园伺候帽儿排,……[22]449”,咸丰六年一月二十四日、九月初八日,半亩园都曾有帽儿排演出[23],至少可以确定此处有过戏台或临时搭建的演出场所。
此外圆明园的舍卫城、花神庙都曾有过承应演出;廓然大公双鹤斋也曾有十番乐表演;天然图画文昌阁有过中和乐吹打。限于资料不足,戏场规模尚不明确。
2 长春园内的戏场
2.1 思永斋戏台
乾隆十二年(1747)思永斋基本建成,初建时即建有戏台,坐南朝北。乾隆十二年六月曾下旨照故宫重华宫戏台上的彩油匾、对联样式,为思永斋倒座戏台做“节协咸英”匾及对联一副,在戏台上向南挂。乾隆二十三年又将此匾额和对联改做成了一块黑漆金字玉匾[24]1373。此后,思永斋还经过多次翻修,但关于戏台的详细记载,现未查到确切史料。
2.2 含经堂淳化轩乐奏钧天戏台
含经堂位是长春园最大的建筑群,乾隆十二年(1747)基本建成,经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建增建后达到全盛规模,总称淳化轩,成为一处寝宫型大建筑群。嘉庆十九年(1814),在淳化轩东侧添盖乐奏钧天戏台、五间两卷扮戏房及穿堂房,改建“神心妙达”看戏殿。
淳化轩乐奏钧天戏台16米见方,檐柱高4.48米。扮戏房明间面宽4.16米,四次间各宽3.2米,前后层进深均为4.48米[25]309。从咸丰年间《圆明园匾额略节》看,这是一座重檐戏台,下层、上层匾额分别为“乐奏钧天”和“阆苑仙音”。[26]309近年对淳化轩戏台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舞台下面为一花岗石砌筑的地下室,地下空间净高2.47米[27],应该是演员表演“入地”之戏使用的空间。
3 绮春园内的戏场
3.1 敷春堂戏台
敷春堂建筑群嘉庆初年建成,道咸时期是皇太后的寝宫区。道光元年(1821)敷春堂一带曾做过大规模改建增饰,敷春堂戏台改盖成殿宇。道光朝在中秋节期间曾为太后承应戏,据《恩赏日记档》载:
(道光五年)七月二十九日,祥庆传旨,八月十五日着内学在敷春堂院内伺候戏。钦此。
(道光六年)八月初十日,祥庆传旨,十五日敷春堂承应戏,着陆得明承应《蜈蚣岭》。钦此。
冬季时,清帝也经常择园内暖和的地方看戏,如道光十八年正月初九下旨:“十八日展诗应律承应戏天气寒冷,改在敷春堂搭行台侍候戏。”
从以上史料我们推测:敷春堂确有戏台,但戏台形式、规模待考,其形式也许是固定的戏台也许是临时搭建的行台,抑或两者兼有。
3.2 展诗应律戏台
展诗应律建筑群居绮春园后湖南岸,嘉庆六年(1801)已建成。展诗应律殿为南向正殿五间,殿对面设戏台,戏台悬额“庆乐升平”,戏台东西侧安玻璃,戏台南侧接扮戏房五间。这里是皇太后在绮春园看戏的主要处所。道光三年(1823)正月十二日,孝和皇太后首次来绮春园园居,十五日元宵节这天即在此地演唱庆节大戏《星云景庆》。同年四月浴佛节、五月端午节、中秋节及四年十月皇太后圣寿节、七年正月灯节等,都由南府太监在展诗应律承应庆节大戏[28]450。
3.3 生冬室戏台
生冬室,是绮春园内春、夏、秋、冬四序景观之一,其修建历史可追溯至乾隆中叶。生冬室为南向七间接前抱厦三间后抱厦五间大殿,殿通进深17.28米,西南部设有“戏台”,为了便于遇上雨雪等天气也能方便看戏,殿内中层殿西间西部有两个火炕炉坑[7],因此生冬室戏台亦称暖台或暖戏台,戏台通高4.45米,见方5.02米。据记载,生冬室在道咸时期是皇太后园居游乐的主要处所之一。生冬室室内戏台主要是花唱和演“小人戏”(即幼年学生演戏)。咸丰二年七月十七日这天,由升平署给皇贵太妃、如皇贵太妃等在生冬室表演“花唱”,从上午九时(巳初)一刻一直演到下午四时(申正)一刻,开场和团场则由小人演“福禄寿”等22分钟[29]459。
4 结 语
作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移天缩地在君怀”造园思想和“园居理政”的现实需求下,建造了二十余处戏场。这些形态各异的戏场,既保留了历史传承,又吸纳了民间戏场甚至西洋戏台的精华,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戏曲文化形态与精神追求。本文虽然在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延伸和拓展,但还原圆明园戏场历史原貌及其承载的历史功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1][2][4][5][9][10][17][19][21][25][26][28][29]圆明园管理处.圆明园百景图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3][8][2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档案史料——圆明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郝成文,张义.圆明园戏台考[J].北京档案,2019(2):55.
[7]徐巧越.嘉庆二十四年清宫内廷承应情况初探[J].文化遗产2014(5):81.
[11]郝成文,张义.圆明园戏台考[J].北京档案,2019(2):55.
[12][15]郝成文,董越.清宫乞巧节演剧述略[J]文化遗产,2018(6):44.
[13][18][23]冯碧云.〈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咸丰朝〉演剧研究[DB/OL]http://www.doc88.com/p-3866736791117.html.
[14][20][22] 朱希祖.整理升平署档案记[C]//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论文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
[16]杨连启.论内府戏台与清宫大戏[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3第34卷(3):37.
[27]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考古队.北京圆明园含经堂遗址2001~2002年主发掘简报[J].考古.2004(2).
————————————–
[1]圆明园曾有过五园之盛。乾隆三十二年(1767),皇亲赐园熙春园(今清华大学校内)并入圆明园;乾隆五十四年(1780),皇亲赐园春熙园(今圆明园西洋楼遗址北侧,与长春园相连)并入圆明园;这就形成了历史上的圆明五园。但嘉庆七年(1802)春熙园赐给庄敬固伦公主,道光二年(1822)熙春园赐给惇亲王绵恺,五园又易为三园。圆明五园仅22年,所以,圆明园五园之盛较少为人所知。
[2]《乾隆实录》载,乾隆十四年五月初一,帝奉皇太后幸万方安和侍膳(《大清历朝实录》二十八函)。十六年五月初五、十八年端午日等亦皆如是。
[3] 朱家溍:《故宫退食录》“关于清代宫史研究和原状陈列的几个问题”:“东次间为上手,太后坐在东次间前檐炕上,皇上在西次间的前檐炕上,都是隔着玻璃的座位。”
[4] 郝成文、董越:《清宫乞巧节演剧述略》,《文化遗产》2018年第6期,第42页。咸丰二年(1852)、六年(1856)至九年(1859)献戏承应地点是西峰秀色,三年(1853)至五年(1855)献戏承应地点是静怡轩,十年(1860)献戏承应地点是奉三无私。
[5]《圆明园匾额略节》,手抄本,共著录圆明三园内外匾额1044条,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促葛父辈所藏,原件现存圆明园管理处。
[6]郝成文、董越:《清宫乞巧节演剧述略》,《文化遗产》2018年第6期,第44页,九洲清晏原有戏台三,分别为同道堂(室外戏台)、慎德堂(室内戏台)、奉三无私(室外戏台)。
[7]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生冬室西间装修图》《生冬室内装修图》《生冬室暖戏台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