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修订于 2022-05-01 请核对首次阅读时间

精彩书摘

消弭了先入之见,了解了风水概略,对这理论的研究自然容易深入。其结果,发现风水理论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很强,也富含美学成分的古代建筑选址规划设计理论,积淀了古代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美学等诸多真知灼见。而且,几十年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己形成的许多有关古代建筑思想、理论和方法的空白,也恰恰能在风水理论中找到答案。
例如,中国古代陵寝有筑陵以象山、因山为陵或依山为陵的传统,概称山陵。但为何有此追求?为何称为山陵?为何建筑往往退居次要地位,反而以自然山水为其创作主体?即如唐高宗李治及武则天的乾陵,至今建筑荡然无存,但到过乾陵的中外建筑师、建筑史家,仍莫不为其犹存意境而受到强烈感染,甚至抚膺叹绝。对这种意境,其创作思想如何?这些问题,却不难从风水理论得到解答。原来,风水理论在人的生死观上,不过认为是自然生态链上的一环,有谓“万物不能越土而生,人亦万物中一物”;“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气息而死,必归葬五土,返本还原之道也”;故“葬者,乃五行之反本还原,归根复命,而教化之变达也”。至于孝亲法祖,敬祀先贤,以其有功德于后人,风水理论观照“比德山水”的艺术哲学。则追求“葬者,反本而归藏也。奉先以配五土,而一体于青山”;“配祀者,遗骨与青山相配,从而祀之”;“附享必致其归依,虽形骸之已化,配江山之莫违”。简言之,就是青山埋忠骨,以锦绣山川的永恒崇宏,生生不息,来寄托后人对于先贤的缅怀和景仰。这种追求,有何可以厚非?应当说,这正是一种高级的审美境界,也正是因此,才产生了中国古代陵寝永具魅力的极高艺术成就。
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风水理论也可澄明迄今建筑史界许多一向属于推测的问题。如人们注意到,北京明十三陵神道在山峦中前进,略偏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远,以使左右远山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人们认为,这种细腻处理,显然是从现场潜心观察琢磨出来的,重视直观效果,这是古代建筑艺术的宝贵经验。而实际上,在古人的实践中,却远不是单凭经验或直观体悟,恰恰是有严密的理论所指导的。毋庸赘引,只是“左崇而右实,右胜而左殷”,言简意赅的一句,问题即可了然。
又如1958年陈从周先生曾撰文对比南京明孝陵与中山陵的景观及生态小气候(见《园林谈丛》),种种分析推测,也全可借风水理论相关论述得到阐明。北障陵寝为底景的后龙能挡风,迎纳阳光,使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自不必言。左右丘阜环护,称为青龙、白虎二砂山,论谓:“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故云青龙蜿蜒,白虎驯頫。”居于陵寝南面为对景的岗峦,近称案,远称朝,有论:“穴前无山,则一望无际为前空。”“易野一望无际,有近案,而易野之气为之一收。”等等。
至于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中,常常不得不借用古代画论、文论的诸多论说,实际上也全可从被称为“山水之术”的风水理论中,直接引出有关理论来。典型如“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等引类譬喻的分析阐发。至如峰峦延展、远近、大小,及至方、圆、曲、直、锐等不同形象及视觉感受效果和布局处理,也都各有严密详缜的对应理论剖析。
山水自然景观的评价选择,是风水理论的重要内容。毫无疑义,深入发掘研究,对丰富和完善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有关课题,是可以取得丰硕成果的。此外,中国古代建筑何以会达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有机结合?建筑大规模组群的空间艺术处理何以会取得高度成就?等等,曾长期被归因于实践经验,相关理论却全然缺失;而凡此空白,也正可在风水理论的丰富内涵中得到弥补,得到合乎历史本来面目的科学解释。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

本书目录

王其亨中国建筑史论选集-梦回圆明园 王其亨中国建筑史论选集-梦回圆明园 王其亨中国建筑史论选集-梦回圆明园

相关文件下载地址
该资源需登录后下载,去登录?
默认解压密码[wymy1860],下载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