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修订于 2022-06-07 请核对首次阅读时间

畅春园是清代首座集政务、休养与“奉养东朝”于一身的园庭,对“三山五园”和清代京西政务副中心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畅春园衰败,学界目前普遍的看法是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对京西园庭的烧掠所致。本文从清代的实录、会典、起居注和朱批奏折等档案文献中梳理出了畅春园发展与没落的历程,指出:在英法联军烧掠之前,畅春园已呈败象,烧掠对它的衰败而言只是雪上加霜;畅春园衰败主要系于皇家生活的安排,它的诸种功能渐次被后来新兴的园庭所取代是其走向衰败的主因。

畅春园是康熙帝在京西兴建的第一座园林,也是清代首座集政务、休养与“奉养东朝”于一身的“园庭”,对“三山五园”和清代京西政务副中心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畅春园,已有的研究重在该园的缘起、兴建及园内建筑特色等方面[1];而于其衰败,则鲜有详论。有涉及到此的或语焉不详,或仅以“被英法联军烧毁”而一笔带过[2]。其实,在英法联军烧掠前,畅春园已经衰败,英法联军之烧掠就其衰败而言只是雪上加霜。本文拟从实录、会典、起居注和朱批奏折等档案文献中梳理有关资料,重建畅春园在康熙朝以后的发展及衰败历程,以求对其衰败的原因做一切近真相的解释和说明。

畅春园约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二十六年(1687)[3],从康熙帝所撰《御制畅春园记》看,兴建该园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政务之暇,修养身体,怡情养性。如康熙帝自言:“临御以来,日夕万几,罔自暇逸,久积辛劬,渐以滋疾,偶缘暇时,于兹游憩,酌泉水而甘,顾而赏焉。清风徐引,烦疴乍除。”其二,奉养皇太后,“扶舆后先,承欢爱日,有天伦之乐焉”。[4]康熙帝推崇孝道治天下,当时的仁宪皇太后并非其生母,康熙帝对她仍笃尽孝道,长期奉养于畅春园的“寿萱春永”,直到她去世。皇帝的休养与皇太后的奉养是清代皇家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畅春园集两者于一身,带来了它早期的兴盛。该园建成后,康熙帝常移驻园中。一般而言,帝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前都会奉皇太后来到畅春园度过上元节,并赐宴外藩王公大臣;二月份,巡视京畿后再回到畅春园;四、五月份启程巡幸塞外或避暑山庄,九、十月份返京后仍驻畅春园,直到年底才会回宫过年。

不过,畅春园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休养之所。在康熙帝居园期间,“政事几务即裁决其中”[5]。这说明畅春园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了“于兹游憩”,成了皇宫之外的政务副中心。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驻跸畅春园,至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崩于园内寝宫,凡36年,康熙帝每年都要去畅春园居住和处理朝政。当康熙帝驻跸畅春园时,朝廷大员和皇子们也往往随行。为了给这些人提供随侍的居处,朝廷在畅春园附近或修复明代遗园,或造新邸,由此带来了清代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

园林的修建影响了畅春园后来的命运,到雍正朝,其园庭中心的地位就被圆明园取代。雍正帝继位后,并没有沿用畅春园作为自己的园居之地,而是扩建父皇赏赐给他的圆明园作为驻跸休养之所。此举抽掉了畅春园最核心的功能。另外,由于雍正帝生母仁寿皇太后在他即位五个月后便“崩于永和宫”[6],畅春园“奉养东朝”功能此时也被闲置。不过,在失去原先功能的同时,畅春园也多了一个祭拜先皇的新功能。康熙帝驾崩后,为了给他荐福,雍正帝在其驾崩的寝宫“清溪书屋”附近兴建恩佑寺。该寺雍正三年(1725)四月十八日告成,告成当天雍正帝便亲诣行礼。恩佑寺行礼是此后雍正帝前往畅春园的唯一活动。雍正四年(1726)三月十日,雍正帝“既推奉先殿之礼,敬奉圣祖仁皇帝御容于寿皇殿,犹未足以罄思慕之诚”[7],于是又将御史莽鹄立所绘康熙帝御容供奉于恩佑寺。此后十年间,雍正帝便时常前往恩佑寺行礼祭拜,“自后月必展拜,或两诣三诣焉”[8],或行礼当天回宫,或行礼后移驻圆明园,累计67次。清制,供奉前朝皇帝肖像的地方有景山的寿皇殿,还有后来圆明园的安佑宫、避暑山庄的永佑寺。而此时只有寿皇殿和恩佑寺,“盖苑中则诣恩佑寺,宫中则诣寿皇殿”[9]。恩佑寺成了雍正朝及其后维系畅春园存在的一根重要纽带。

部分内容已隐藏
立即登录,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