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 国家大剧院原创话剧《样式雷》

    国家大剧院原创话剧《样式雷》

    这是一个执掌清朝皇家建筑工程的“神秘家族”,跨越260年创造出了无数荣耀与辉煌;这是一群才华横溢的能工巧匠,用几代人的勤劳智慧将北京变成了北京城,这就是传奇建筑世家——样式雷,一个曾设计修建了圆明园、天坛、颐和园等宫殿苑囿、庙宇府邸,为世人所推崇的匠人世家。国家大剧院经过四年精心筹备酝酿,将首次把这个家族的传奇故事搬上话剧舞台。《样式雷》从人与建筑的关系入手,用浓郁的京韵与京味儿,讲述清朝末年雷思起与雷廷昌父子一段“三山五园中的家国恨、断壁残垣中的赤子情”。将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特有的制式、精神和骨气立于舞台之上。

    国家大剧院集结了强势的主创团队和实力的主演阵容。编剧黄维若、导演曹其敬和舞美设计高广健等国内一流的主创团队将成为该剧“奠基石”,给这部作品带来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保障。刘辉、张金元、李小萌、程莉莎等话剧舞台上的实力演员组成该剧的“顶梁柱”,并特别邀请评书艺术家连丽如首登话剧舞台,用一种纯粹中国的艺术样式讲一个纯粹中国的故事。

    样式雷简介

    样式雷,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建筑世家。从第一代样式雷——雷发达在康熙年间由江宁来到北京,到第七代传人雷廷昌在光绪末年逝世,雷氏家族有七代二百多年为皇家进行宫殿、园林、坛庙、衙署、陵寝等建筑的设计和修建工程。因为雷家几代人都是清廷内务府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人,即被世人称为“样式雷”。

    雷发达和第二代传人雷金玉参加了修建畅春园的工程。雷金玉在御园正殿九经三事殿上梁工程中立了大功,被康熙帝召见奏对,赏七品官衔,食七品俸禄。年届七十岁的雷金玉,在修建圆明园时表现突出,雍正帝命皇子弘历(后来的乾隆帝)亲笔书写“古稀”匾额予以赏赐。第三、四、五代样式雷——雷声瀓、雷家玺、雷景修等,参加了海淀三山五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等工程的设计和修建。第六、第七代传人雷思起、雷廷昌父子,联袂主持了重修圆明园、西苑三海,以及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设计和修建工程。雷思起因建园有功被皇帝授予二品顶戴。雷廷昌又继续主持设计了西苑三海、颐和园、慈禧慈安两太后的定东陵、光绪帝崇陵以及京城的水利、道路等多项重要工程。总之,京城的每一项重要的皇家建筑工程,都渗透着样式雷的智慧和心血。

    样式雷的祖宅在京城西郊海淀镇槐树街,南北宽五六十米,东西长一百二三十米,分中东西三路。宅内设有两间神堂,供奉着祖师鲁班像。祖宅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海淀镇时,被焚烧损坏,雷景修带领全家迁居到西城东观音寺街。

    样式雷的祖茔在香山脚下的巨山村,属海淀区四季青镇。墓园占地195亩,西南北三面环水,共植树三千余烛,埋葬着雷金玉妻张氏和雷家玺以下几代传人及其子女。几座宝顶前立有《雷金玉及妻张氏德政碑》等四通墓碑。墓园早已被毁坏殆尽,仅留一通墓碑和一株古树白皮松。

    近年来,样式雷对我国的建筑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样式雷的研究逐步深入,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利用各种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样式雷的功绩得到全世界的公认。由几代样式雷设计建造的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

    样式雷图文档案史料,包括画样(建筑设计图)、烫样(建筑模型)、施工记录、旨意档、堂谕档、建筑歌诀、书信以及生活账目等,公约二万件。由于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等人和其他社会单位的努力,得以保存至今,妥善地储藏在国家图书馆、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样式雷图档于2003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7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荣登《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举世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它是研究和认识样式雷生平业绩和杰出贡献的生动具体的重要资料,是研究清代历史、清代皇家园林和其他皇家建筑的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它还是做好北京城市建设规划和复建清代皇家建筑的最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样式雷被赋予“东方建筑大师”的光荣称号。建筑学家们赞誉:“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样式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巍巍殿堂中,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张宝章

    2015年6月

  • 纪录片《圆明园》

    纪录片《圆明园》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是清朝鼎盛时期建造的著名皇家御园,其营造时间长达150余年。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并于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它与紫禁城共同构成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故为名副其实的御园。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不幸的是,这一世界名园在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毁灭和劫掠,一代名园最终沦为一片废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圆明园犹如一部中国近代史册,具有撼人心魄的价值。
    (更多…)

  • 文源阁考古现场探秘「直播回放」

    文源阁考古现场探秘「直播回放」

    文源阁遗址位于圆明园西北部,原为四达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为文源阁,是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主要收藏《四库全书》等典籍。

    今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开始对文源阁遗址局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

    现场已发掘出宫门、御路、河道、供排水设施、蹬道等遗迹,并采集到大量各类粉彩瓷片、青花瓷片、琉璃建筑构件等文物,记者将带您独家现场探秘,共同探寻遗址现场的最新发现。

    央视频直播回放

  • 胪欢荟景图册

    胪欢荟景图册

    《胪欢荟景图》册共八开,为清宫廷画家所绘。记录了清乾隆朝鼎盛时期,乾隆帝为其母崇庆皇太后七十圣寿举办的庆典活动。此册尺幅巨大,堪称清宫内最大的画册,分别以“万国来朝”、“合璧联珠”、“回人献伎”、“慈宁燕喜”、“寿宇同游”、“九老作朋”、“香林千衲”、“厘延千梵”八个场景,来描绘朝贺、庆寿、筵宴、游乐等满城欢庆的盛大场面。

    《胪欢荟景图册:万国来朝》

    此图描绘王公大臣、外藩首领、外国使节齐集太和门、太和殿广场,等待皇帝升座、大朝会隆重举行的那一刻。大朝会后,太和殿筵宴便会在这里举行。

    太和殿筵宴是清朝最高规格的宴会,每年于元旦、冬至、万寿等节日举行。届时,太和殿内外陈设宴桌上百张,与宴人员包括皇帝、王公大臣、外藩王公、外国使节等,各班人员按照品级、爵位分列殿内左右。吉时到,皇帝在中和韶乐的伴奏下升座,三鸣鞭,众人行一叩礼,大宴开始。席间,依次进茶、酒、馔,间或有庆隆舞、扬烈舞、喜起舞表演以及众少数民族乐器演奏。最后,丹陛大乐奏起,众人向皇帝行一跪三叩礼,皇帝还宫,大宴结束。

    《胪欢荟景图册:合壁联珠》

    此图描绘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为崇庆皇太后庆七十万寿时,在紫禁城西华门前,低级官员和百姓迎请庆寿队伍的场景。

    《胪欢荟景图册:回人献伎》

    此图描绘的是新疆维吾尔族的“歌舞团”、“杂技团”在京城献艺演出的场景。(此图所绘场景大概率为圆明园山高水长)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正月十三日至十九日,圆明园里山高水长,陈设着元宵的火戏,叶尔羌诸回城入觐伯克等皆奉旨与观。回部绳伎(即今维吾尔族的高空走绳节目“达瓦孜”)亦至此献艺。乾隆帝甚悦,与词臣共赋“观回部绳伎联句”诗,赞叹其技艺的惊险和神奇:

    筠冲今允服,都卢昔所称。
    灯节陈长伎(御制),橦戏超同朋。
    首髡省缠鬕,胫露辞裹縢。
    扱衽属櫜鞬(臣刘纶),束体杂组缯。
    连队次乐部,储具供林丞。
    差排跂斯翼(臣于敏中),控掣救之陾。
    双撑千尺木,直拽三丈绳。
    如虹拖碧落(御制),不栈悬丹崚。
    穷巅互槅庋,拓势么弦搄。
    腔迟秋筚哨(臣刘纶),拍急腊鼓鼟。
    居然谢梯筏,讵尔忘渊冰。
    临厓送者返(臣于敏中),拔宅仙乎登。
    发地上累足,凌空息抚膺。
    奇趫忽百出(御制),邪许时一应。
    布武失偪仄,振臂誇倰僜。
    鞠效秦赘𦜕(臣刘纶),担匪虞卿簦。
    低腰宛舞女,合掌俄枯僧。
    迹绝邯郸学(臣于敏中),意会痀偻承。
    履铜取滑细,著屐宁怂兢。
    屏营无二虑(御制),支拄惟两肱。
    丝曳蜓立颤,角挂羚睡瞢。
    竿头诣成进(臣刘纶),系表神来腾。
    回旋辘轳轴,盘辟浮图层。
    亭亭嘂阊阖(臣于敏中),轩轩栖觚棱。
    瞥下俨跨马,虚跃似翻鹰。
    安其危永吉(御制),动亦定乃凝。
    叱陋九折坂,抽娴三释掤。
    佛跏妥帖结(臣刘纶),禹步蹒跚仍。
    绷殊孩儿倒,牵诧傀儡兴。
    爪攫鹦在架(臣于敏中),尾掉鱼离罾。
    目正径无险,心卑高可乘。
    木鸡差足拟(御制),磨蚁犹难胜。
    初虞引发重,转喜累卵增。
    逵中或重茧(臣刘纶),棘端孰铺㲪。
    磬折笋虡系,蓬转飙车凌。
    奄驰籋云骥(臣于敏中),将徙培风鹏。
    讽元徒传藻,赋张真究升。
    蹁跹有馀暇(御制),彳亍鲜后惩。
    情移禦寇善,力靡偃师憎。
    却行退宋鹢(臣刘纶),缩守黏曹蝇。
    进止自栩栩,视听交蕄蕄。
    拔河斗谩骋(臣于敏中),罥索走妄譝。
    旁观骇汗致,孤翘壮心凭。
    教猱猱逊捷(御制),怜夔夔敢矜。
    方外游殆庶,域中见何曾。
    巧习履而泰(臣刘纶),道艺贞以恒。
    眴哂石火帜,机鄙扶风縆。
    爻闾新志备(臣于敏中),幻人前事徵。
    列睹俾惬众,论赏聊劝能。
    行庆辑戎索,熙春和气烝(御制)。

    《胪欢荟景图册:慈宁燕喜》

    此图描绘了乾隆帝捧觞祝寿的场景。

    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卯刻,乾隆帝率王公大臣诣慈宁宫,恭进皇太后徽号册宝,行庆贺礼。典礼完毕, 乾隆帝御太和殿,以加上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皇太后徽号礼成,颁诏天下。巳刻,乾隆帝再至慈宁宫,侍皇太后宴, 捧觞上寿,彩衣起舞。亲王、皇子、皇孙、 额驸等以次进舞。此图不仅首次同时出现 皇帝和皇太后的形象,而且图绘出捧觞祝寿的瞬间。殿内乾隆帝的妃嫔于东西两侧 各站立三排。殿外屋檐下陈设着中和韶乐。 月台两侧亲王、皇子、皇孙、额驸等站立整齐。丹陛上设反坫及丹陛大乐。场面庄严肃静。图绘布局与《大清会典》所载的礼仪制度完全符合。

    值得一提的是,殿内东侧第一排最靠近皇太后者在队列中略微向前“应为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乌喇纳喇氏她于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时失仪“次年抑郁而亡”。

    《胪欢荟景图册:寿宇同游》

    此图描绘的是西直门外的庆寿队伍,189名老翁、老妪,年龄加起来一共一万四千余岁,从西直门这里坐船去颐和园为皇太后庆寿的场景。

    《胪欢荟景图册:九老作朋》

    此图取“寿如南山,福如瀛海”之意。描绘了在崇庆皇太后庆寿期间,乾隆帝优赏高寿的官员等候觐见的场景。

    九老会,始于唐继于宋。至清,乾隆皇帝曾藉京师西郊香山寺福地,为其生母崇庆皇太后先后举办了两次规模盛大的生日庆典活动“香山三班九老会”。从当朝诸王与在职的文臣(一班)、武臣(一班)和致仕者(一班)各选九位 70 岁以上的老人,即“三班一会”,合 27人之岁,所谓“三寿作朋”、“如冈如陵”、“孝思不匮”,隆重地为母亲祝寿。乾隆皇帝赐“三班九老宴”,宴后与众位大臣同游香山静宜园,并令绘图作为纪念。

    《胪欢荟景图册:釐延千梵》

    此画描绘京城的五塔寺前, 一千名身穿黄色法衣的喇嘛齐声诵经, 为皇太后祈福祝寿的场景。

    《胪欢荟景图册:香林千纳》

    此图描绘了千名僧侣和众多官员在京西万寿寺为乾隆母亲崇庆皇太后诵经庆生的场景。

  • 圆明园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市民学生探秘圆明园文源阁

    圆明园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市民学生探秘圆明园文源阁

    9月22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圆明园遗址管理处、北京考古学会在圆明园文源阁遗址共同举办 “北京考古・走进圆明园” 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活动以 “北京考古・走进圆明园” 为主题,邀请20名市民、学生走进考古发掘现场,与考古专家面对面,实地察看考古流程,观摩考古发现,领略考古魅力,增进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此次活动既是2024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日暨第14届北京科学嘉年华系列活动之一,也是2024北京公众考古季系列活动之一。

    9月22日,圆明园文源阁遗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左一)在为公众讲解文源阁御路遗迹发掘情况。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讲解一处发掘出来的路面遗迹。文源阁遗址位于圆明园西北部,曾是收藏《四库全书》的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讲解发掘出来的地下排水设施。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对文源阁遗址局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发掘出宫门、御路、河道、排水设施、蹬道等遗迹。

    市民观看御路遗迹。近年来,社会大众对考古工作热情不断高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从2015年开始开放圆明园考古工地,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向公众展现考古工作过程和成果。

    市民参观考古工地。本年度的文源阁遗址考古发掘工地将全程向社会开放至10月底,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将与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一起,持续推动圆明园考古成果的社会共享和展示传播。

    工作人员为市民展示文源阁的资料。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为市民介绍考古工具。

    考古人员发掘假山蹬道。

    记者 浦峰 摄影报道
    编辑 张英 校对 张彦君

  • 样式雷与圆明园:揭秘皇家建筑的设计密码

    样式雷与圆明园:揭秘皇家建筑的设计密码

    白鸿叶,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舆图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在读博士,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古地图、样式雷的整理研究工作。担任央视纪录片《样式雷》顾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1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7项。担任《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系列出版常务副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圆明园卷初编(全十函)》分卷主编,该书荣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2016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出版《康熙朝<皇舆全览图>》《大国工匠——样式雷》《图说北京五园三山》等书籍。《大国工匠样式雷》入选了2021年国图出版社十佳图书。在海内外刊物和论文集中发表与古地图有关的论文40余篇。

    (更多…)

  • 圆明园与清宫西洋风

    圆明园与清宫西洋风

    王志伟,故宫出版社宫廷历史编辑室主任,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从事有关清代宫廷历史方面的整理研究与编辑出版工作。近年来,主要关注18世纪清宫史事、中日近代海军比较研究等方向。所编辑的多部作品获选“全国十佳文博图书”称号。著有《故宫藏影》系列、《谜宫》系列、《乾隆箴言》等。《故宫藏影》获选2019年度“最佳摄影史论奖”,《谜宫》荣获2019年度全国文化IP“金竹奖”。2020年,被评选为第十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金牌阅读推广人”。

    (更多…)

  • [央美]九洲区域复原视频

    [央美]九洲区域复原视频

    本组复原包含九洲清晏、上下天光、茹古涵今、杏花春馆、山高水长等诸多景区

    制作: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

  • 谢满禄(Robert DE SEMALLÉ)旧影合集

    谢满禄(Robert DE SEMALLÉ)旧影合集

    20201111023146830

    谢满禄(Robert DE SEMALLÉ)

    谢满禄,法国人,出生于1849年5月31日,1880—1884年间,任法国驻大清国“法兰西全权大臣公署”署使一职。原名:罗伯特·德·瑟马莱(Robert DE SEMALLÉ),又称ComteMarie-Joseph-Claude-Édouard-Robert de Semallé/Comtede Semallé(瑟马莱伯爵)。家族隶属于法国著名的“Famille de Semallé”,爵位承袭,祖父为Jean René Pierre DE SEMALLÉ, Colonel dela Cavalerie(1772—1863),祖母为Zoë Claudine M DE THOMASSIN DEBIENVILLE (1789—1873)。其父为Roger DE SEMALLÉ,Comte DE SEMALLÉ(1815—1895),生母为Valérie MALOU(1826—1906)。胞姐为Henriette DE SEMALLÉ(1846—1922),胞弟为Guy DE SEMALLÉ, Vicomte DESEMALLÉ(1852—1930)。瑟马莱于1880年与X2 DENION DU PIN(1860—待考)成婚,并育有六个子女。瑟马莱卒于1936年4月24日,享年86岁,葬于SEMALLÉ61。

    谢满禄平日里酷爱摄影,在那个玻璃底片盛行的年代,经常与好友结伴同行,游历大江南北,为他的摄影爱好取景采风,其中,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法国人帛黎(A. Théophile Piry)与其交往甚密,而帛黎实为清末时掌大清邮政命脉之人。两人有着相互交换摄影作品的习惯,碰巧的是帛黎于1882年被调往北京总税务司署代理汉文文案,因此他与谢满禄重游圆明园摄影的可能性是高度存在的。

    谢满禄圆明园拍摄位置分布图

    从已知对外公布的老照片来看,谢满禄的圆明园摄影作品,具有极高的研究解析价值。它打破了以往仅停留在文献记载或画作中,未被焚毁之中式木构建筑群的传统呈现方式,造型精致且赋有细节的大木结构建筑蛋白相纸老照片,赫然映入眼帘,雕梁画栋之间彰显出皇家园林应有的气派与典范。取景主体囊括了圆明园:顺木天、北远山村(观音庵山门一角、课农轩、兰野、临河值房、点景房)、鱼跃鸢飞、舍卫城(南城门、北城门)、濂溪乐处(慎修思永南北立面、知过堂南立面、改建后的水云居与荷香书屋一角、延云殿西北立面、拆毁后的听雪亭基址)、汇芳书院(断桥残雪石桥)、鸿慈永祜(安佑宫琉璃宫门及墙体、三孔石券桥、华表两根)、魁星楼;长春园:宫门(铜麒麟一对)、含经堂牌楼、海岳开襟及林渊锦镜、法慧寺多宝琉璃塔、西洋楼谐奇趣、方外观、大水法、远瀛观、观水法、线法山西门等建筑群。 

    谢满禄(Robert DE SEMALLÉ)旧影合集共计约1500个文件,其中底片约400余张,照片约1000余张,全部为拍卖预展翻拍,并非高清原版,但了解谢满禄所拍老照片足以。

    谢满禄所拍照片相册(预展)

    谢满禄所拍照片相册(预展)

    谢满禄所拍照片底片(预展)

    谢满禄所拍照片底片(预展)

    谢满禄所拍底片目录

    谢满禄所拍照片目录

  • 走进“万园之园”一位法国人19世纪在圆明园遗址探寻之旅

    走进“万园之园”一位法国人19世纪在圆明园遗址探寻之旅

    刘阳,1981年2月生于北京,北京历史文化及圆明园、教堂建筑专家。现就职于圆明园管理处。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会员。著有《昔日的夏宫圆明园》、《三山五园旧影》、《圆明园的故事》、《万园之园-圆明园盛景今昔》、《谁收藏了圆明园》大陆简体版、《五朝皇帝与圆明园》、《谁在收藏圆明园》香港商务繁体版、《圆明园的故事》、《朕的圆明园》等诸多历史文化畅销书。

  • “忠孝节义”东北义园之名人墓葬

    “忠孝节义”东北义园之名人墓葬

    在上一篇《“忠孝节义”东北义园之沉沟往事》中,介绍了东北义园的历史沿革以及变迁过程,本篇中将介绍东北义园中的名人墓葬,文中内容主要基于已故冯其利先生早年考证,笔者根据人物生平档案等,重新整理核对而来,在此对冯其利先生表示缅怀以及感谢。

    友情提示:本文内含有部分人物黑白照片,又因部分人物生平简介较长,因此本文会消耗较多时间,请您斟酌后再进行阅读。


    – – – –   忠      区  – – – –

    高纪毅

    高纪毅(1890年—1963年7月)字仁旃,奉天省辽阳县河栏沟大甸子人,隶属汉军八旗籍。中华民国政治及军事人物。

    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入奉天炮兵营,旋入测绘学堂及交通传习所军官班。1921年为张学良副官长。1924年升17团团长。1925年任东北航空处总务处长。1927年任联合军少将副官处处长。1928年任奉天全省警务处长兼全省保甲总办,12月任辽宁省政府委员。1929年3月,任辽宁省公安管理处处长。不久,兼任东北交通委员会副会长。后任北宁铁路局局长、铁道部顾问。北平和平解放前夕,高纪毅经宁武介绍,同中共地下党取得联系,受中共地下党之托劝说傅作义,从而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1963年7月,高纪毅病逝于天津,享年73岁。安葬于东北义园。

    刘家廷、高亚英

    刘家廷、高亚英辽宁铁岭人,北宁铁路局课长,东北义园主任。1940年5月1日停灵,忠区占6个穴,几年后下葬。刘家廷夫妇合葬墓险些被拆毁,已经出棺材一角时,刘家廷曾孙刘宗治等赶到现场制止,并且摄像保存。

    彭相亭

    彭贤(1884年—1959年)字相亭,别号香庭,生于今辽宁省新民县东高台子村,中华民国银行家。

    1884年,彭贤生于新民县东高台子村。后来,彭贤赴奉天投靠张作霖,历任军需官、官银奉天分号襄理、东三省官银号总办、边业银行总裁等职,受到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之信任。满洲国成立后,彭贤拒绝出任伪职。他在辽阳曾经出资二千元赈济辽阳城西的灾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贤迁居北京。1959年病逝,享年75岁。安葬在于东北义园。

    饶孟任

    饶孟任(1882年—1941年),字伯舆,号庸盦,江西省南昌县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光绪三十年,会试第48名;殿试登进士三甲第117名,后以主事分部学习。此后到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毕业后归国。历任驻英使署三等参赞、大总统府秘书、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校长、政事堂法制局参事等职务。1918年,担任安福国会众议院议员。1920年,担任币制局副总裁,同年8月离职。1920年,饶孟任出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华民国派赴万国财政会议全权大使,赴欧洲参会。1941年逝世,安葬于东北义园。

    张作相

    张作相(1881年3月8日—1949年5月7日),字辅臣(又作辅忱)。原籍直隶省深州花盆镇(今属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生于盛京将军管辖区锦州府义州南杂木村(今凌海市班吉塔镇杂木林子村),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1913年2月任陆军骑兵上校。1914年2月加陆军少将衔。1915年8月授陆军少将。1918年12月授陆军中将,任旅长、师长。1920年秋,任驻关内奉军总司令。于任内提拔自己在东北讲武堂培养起来的张学良。1924年4月任吉林督军兼省长。1925年4月加陆军上将衔,11月任军团长。1927年6月授将军府辅威将军、吉林省长。10月授陆军上将。1936年1月改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行辕政委会主任委员。1949年5月7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天津家中病逝。享年69岁。安葬于东北义园忠区二十一列二十三位

    金鼎臣

    金鼎臣(1888年—1949年)辽宁北镇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奉军将领。

    金鼎臣生于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毕业于奉天陆军讲武堂。中华民国初年,加入国民党,被孙中山任命为关外军总司令。后来加入奉军,历任奉天镇威上将军公署顾问,镇威第六军副官长,北京政府陆军部咨议,奉天第三游击队统领。1926年,随汤玉麟到热河,任热河卷烟特捐处处长。1927年,任陆军第九、第十二联合军后方警备司令。1928年8月任热河省政府委员。后来曾任卷烟统税局局长,热河赈务会委员。1949年7月,安葬于东北义园。

    韩麟生

    韩麟生(?—?),字寅阶,辽宁沈阳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韩麟生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商科。回国后,1926年任奉天商埠局总办。后来历任东三省官银号会办,吉长铁路局局长,北宁铁路局局长,吉敦铁路局局长。1930年11月,任国民政府财政部津海关监督。1937年4月去职。1948年5月安葬于东北义园。

    于珍

    于珍(1888年—1959年)字济川,盛京将军管辖区奉天府铁岭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生于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1910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曾任奉天讲武堂教官。1914年,出任奉天陆军补习所学堂监督、洮辽镇守使署副官。1916年春,出任奉天督军署参谋兼全省警务处视察长。1918年起,历任陆军第29师参谋长、黑龙江督军公署参谋长、东省特别区警察总管理处副处长。1926年8月,授将军府珍威将军,并任安国军第十军军长,京畿卫成司令。1929年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公署参议。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于珍隐居北平。在北平市社会局局长任内,曾为八路军做秘密工作。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于珍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任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珍出任辽宁省政协委员、常委。1956年,作为特邀委员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会议。1950年起,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聘为参事室参事,一直任至1959年逝世。1959年秋,于珍在北京市因脑溢血病逝,享年72岁。1960年安葬于东北义园。

    翟文选

    翟文选(1878年—1950年4月23日) 字熙人,吉林将军管辖区阿勒楚喀副都统管辖区双城堡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1901年(光绪27年)辛丑、1902年(光绪28年)壬寅并科举人。清朝末年,曾任黑龙江将军府全省文案处提调官、安达厅抚民通判、呼伦厅抚民同知等职务。1913年任黑龙江警察厅厅长。1917年任参议院议员。1920年9月,任东三省盐运使。1928年任东三省保安会委员,7月为奉天省省长、东三省交委会委员,12月任辽宁省主席。1929年1月,任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后任万国道德总会理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翟文选拒绝了关东军提出的请其参加满洲国的邀请,举家迁往天津,从此远离政坛。后迁居北平。晚年,翟文选笃信佛教,在家中修行。1950年4月23日,翟文选病逝,享年73岁。1950年8月安葬于东北义园。

    刘维勇

    刘维勇(1893年—?)字剑秋,辽宁辽阳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奉军将领。

    生于清朝光绪十九年(1893年)。1918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来入奉军,1924年任第五旅旅长。1925年任第九军参谋长。1926年任察哈尔都统署参谋长。后来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军令厅副厅长,东三省兵工厂会办。1936年12月,获授陆军少将。1954年7月,安葬于东北义园。

    汲金纯

    汲金纯(1877年—1948年),字海峰,号殿一,通称大英,盛京将军管辖区奉天府海城县人,中华民国奉军将领。

    早年投奔绿林冯德麟部,后来随冯德麟被清廷招安,随之在奉天巡防营任职,历任奉天巡防营前路哨官及管带等职。1913年,任陆军第28师第56旅旅长。1915年9月,获授陆军中将衔。1917年7月,冯德麟举兵反张作霖败北而失势。汲金纯投靠张作霖。同年8月,被张作霖任命为辽西临时剿匪司令。同年11月,接替冯德麟任第28师师长。1918年升为陆军中将。1921年6月,任蒙疆中路总司令。同年9月,任热河都统。1924年,任奉军第4军副军长兼第9师师长。1925年2月,任善后会议会员。1926年10月,任安国军三、四方面军团第15军军长。1926年11月,任绥远都统。1928年,奉军撤退,任山海关警备司令。1931年后调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参议,失去军权。1948年去世,享年72岁。1954年7月,安葬于东北义园。

    邓之诚

    邓之诚(1887年11月19日—1960年1月6日),字文如,号明斋,又号五石斋,江苏江宁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学家。著有《中华二千年史》、《清诗纪事初编》、《骨董琐记全编》等。

    幼入私塾,随父亲到云南任所,习六代史。1903年,考入云南两级师范学堂。1907年毕业后,担任滇报社编辑。1910年,任昆明第一中学堂史地教员。武昌起义后,仍然兼报社工作,宣传革命。1917年,应北京大学聘请任教授。到北京后,被国史编纂处任命为民国史纂辑员。后来又兼任北平《新晨报》社总编辑。1927年起,专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兼任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史学教授。1931年起,专任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中国通史和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各断代史。其间,曾经兼任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史学课程。1941年遭到日军逮捕。1945年燕京大学复校,回到燕京大学任教,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1952年院系调整,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的身份全薪退休。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考古专门委员。1960年1月6日逝世,享年73岁。1960年1月10日安葬于东北义园忠区四十一列八位

    李坚白

    李坚白(1882年—1937年)名绍白,字坚白,以字行,号愈三,奉天辽阳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22岁进入邑学为庠生。23岁进入襄平公学,学习科学。嗣入奉天优级师范学校,学习物理化学诸科。毕业之后,创办中学、师范等校。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国会解散后返回本省办学。1916年第一次恢复国会时,继续任参议院议员。曾任国会议员。1917年,响应孙中山护法运动,赴广州参加非常国会,仍为参议院议员。在广州期间,李坚白结识了郭松龄,并成为好友。1925年底郭松龄反奉期间,李坚白任郭松龄的秘书处长,负责联络冯玉祥,曾参与订立“郭冯密约”。1937年,李坚白病逝。1937年安葬于东北义园。

    汪逢春

    汪逢春(1884年5月29日—1949年8月14日)本名朝甲,字风椿,行医时用名逢春,江苏吴县人,中华民国中医。著有《中医病理学》、《泊庐医案》等。

    汪逢春生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十多岁时,入知名中医艾步蟾门下学医。1908年到北京,任法医,并且向名医厉轩举求教。1913年辞去法医职务,正式开始行医。因为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逐渐和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并称北京四大名医。在诊治内伤症方面,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张着重护理脾胃。1938年,成立国医职业公会,汪逢春当选该公会会长,同时筹备《北京医药月刊》,于1939年1月创刊,汪逢春主持笔政并撰文。1942年,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于北京天安门内侧朝房。1949年8月14日(己丑年七月二十日),汪逢春逝世,享年65岁。1949年9月27日,安葬于东北义园。

    王树翰

    王树翰(1882年—1955年)字维宙,又字惕庵,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奉天府衙署内为笔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王树翰任职奉天府巡防营统领部,后保升府经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任奉天府衙门机要科长。1908年,任奉天军械制造厂厂长。光绪三十一年八月清朝废科举之后,在北京成立吏部学治馆,培养官吏推行新政。宣统元年(1909年),王树翰循资(按资格)考入吏部学治馆学习。宣统二年(1910年),卒业返回奉天,任奉天清理财政局科员,兼任奉天被服厂副厂长。不久,清理财政局并入度支司,王树翰升任奉天度支司科长。中华民国成立后,东三省总督兼巡抚改为东三省都督,王树翰任都督府秘书,兼任度支司岁入科科长。1913年1月,任奉天省南路观察使。1914年2月,兼任奉天营口交渉员。1914年3月,任辽沈道道尹。1915年3月,署理吉林滨江道道尹。后来出任吉林省清丈局局长。1916年4月,代理奉天巡按使。1916年5月,任奉天省财政厅厅长,任至1917年9月。任内因和张作霖发生矛盾,乃在1917年请辞,张作霖在1917年5月批准其病假两个月,奉天省财政厅政务暂委王永江代理。1921年5月,孙烈臣调任吉林督军,王树翰随其到吉林,任吉林省财政厅厅长。1921年7月,任吉林省政务厅厅长兼官银号监理。1922年11月,任吉林督军署秘书长。1922年12月18日,王树翰为吉林督军署秘书长兼高等顾问、代理吉林省长。1925年2月,朱庆澜辞去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职,由王树翰兼代,后因政务繁杂,不久辞去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职。1930年12月,王树翰任国民政府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931年4月19日,张学良在北平成立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王树翰任秘书长。同年6月,任国民政府文官长。1932年,王树翰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秘书长、1933年5月,任行政院政务整理委员会政务处处长。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天津前,蒋介石派飞机接王树翰、张作相,但被二人谢绝。王树翰直到天津解放,再没有出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树翰常游北京,为老朋友章士钊所闻,乃荐之中央文史研究馆。1953年,王树翰获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55年2月8日,王树翰在天津寓所病逝,享年74岁。安葬于东北义园忠区四十一列十位。


    – – – –   孝      区  – – – –

    周濂

    周濂(1889年—1950年),辽宁开原人。中华民国陆军上将,东北军将领。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生。毕业于奉天陆军军官学校。曾任东三省兵工厂会办,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厅副厅长兼军务处处长,东北讲武堂教育长。1931年,任东北陆海空军司令部副司令辽宁办事处参谋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赴北平。1936年1月,获授陆军中将。1946年7月31日,获授陆军上将。1950年逝世。1950年6月安葬于东北义园。

    高维岳

    高维岳(1875年—1938年)字子钦,盛京将军管辖区锦州府锦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早年从东北讲武堂毕业后,在奉天从事军务。1912年,任第27师参谋长。此后,历任团长、旅长。1925年,升任东北陆军第7师师长。同年11月任第8军副军长。1926年,升任安国军第3、4方面军团第9军军长。同年8月,署察哈尔都统。1927年4月1日,获封岳威将军。张作霖死后的1927年8月,正式就任察哈尔都统。同年,任奉军京绥前线副总指挥。1935年4月5日,授陆军中将。抗日战争爆发后,寓居北平,拒绝了参加亲日政权的邀请。1938年高维岳逝世,享年64岁。(其逝世时间又有1937年12月一说)先停灵,1949年4月安葬于东北义园。

    丛兆麟

    丛兆麟(1901年—1950年)字玉书,辽宁岫岩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丛兆麟出生于1901年。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第5期步科、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1期。1933年2月任第120师656团团长,1935年1月任第129师686团团长。1937年4月14日授陆军少将。1937年5月任第116师346旅旅长,10月继任119师师长。1945年11月任东北行营少将高参,1946年7月退为备役。1950年逝世。1950年8月,安葬于东北义园。

    宋文郁

    宋文郁(1885年—?)字墨林,辽宁台安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年)生。自奉天高等巡警学校毕业。历任奉天兴京、黑山等县警务长,奉天省会警察厅督察长,奉天省会警察厅厅长。1916年,出任奉天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督办。后来历任沙河税捐征收局局长,省长公署警察顾问,鸭绿江运河两江水上警察局局长,营口警察厅厅长等职。1919年,出任黑龙江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厅长。1920年,兼任黑龙江清乡局总办。1921年,任龙江道尹,同年改任黑河道尹兼瑷珲交涉员及瑗珲关监督。1926年,任黑龙江绥兰道尹兼游击队统领,呼海铁路局协理。1927年4月2日,获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授陆军中将。1928年l2月,任黑龙江省政府委员。1930年,任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处处长兼哈尔滨市市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曾任满洲国东省特别区长官公署总参议。1952年11月,安葬于东北义园。

    李绍庚

    李绍庚(1896年—1949年)盛京将军管辖区奉天府辽阳州人,中华民国、满洲国政治家、外交官。

    1920年,李绍庚毕业于哈尔滨俄立高等商业学校。其后,就任滨江道尹公署外交科长。1924年,任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副局长。1926年,任东省特别区教育厅厅长。翌年3月到9月,署理驻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事。1931年,代理中东铁路理事长。满洲国成立后,李绍庚历任中东铁路督办公署代理督办、北满铁路督办兼理事长。1935年,任交通部大臣,任至1940年12月。其后,任满洲国驻日本大使,赴日本就任。1942年,任外交部大臣,至1944年4月在任。1945年4月,赴南京国民政府(汪兆铭政权)任满洲国驻华大使。满洲国灭亡后,李绍庚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逮捕。1949年逝世,安葬于东北义园。

    娄学熙、刘涤华

    娄学熙(英语:Lou,Herbert H.,1894年—?)字穆清,吉林宾县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法学家。著有英文版《美国青年法院》。

    娄学熙毕业于北京大学,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到中国后,任东北大学教授,又任第三、四方面军团部秘书,再任通辽县知事、抚顺县长。1930年1月到1932年7月6日,任北平市社会局局长。1932年,任燕京大学教授,寄籍北平,住在帅府胡同4号。1938年3月,东北大学开始迁往四川,5月在四川三台复课。1941年7月,奉教育部令,法学院恢复法律学系,设新生院。8月聘娄学熙接任法学院院长。12月遵南京政府教育部令将法学院改称为法商学院。娄学熙安葬于东北义园。其妻刘涤华,先于娄学熙逝世。1945年10月安葬于东北义园。

    东北流亡学生烈士墓

    1948年7月5日,东北流亡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北平市参议会通过的停发东北学生公费并集中军训的议案,遭到军警镇压,9人被打死,百余人受伤,其中8位死难烈士由华北学联出面葬在孝区。他们是李福维、卜鸿勋、贺守志、徐国昌、杨龙云、吴肇泰、孙德馨、韩德林。


    – – – –   节      区  – – – –

    邴克庄

    邴克庄(1882年—1937年)字敬如,辽宁省盘山县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出生在奉天海城(出生地今位于盘山县境内)。曾经在海城县创办乡团,后来举办初等、高等各小学校。嗣而考入奉天高等警察学校,毕业之后创办警察协会。旋当选为奉天省议会议员。1912年,当选为奉天省议会代表。1913年,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国会第一次解散后,任奉天民政公署顾问,兼办保卫团讲习所。1916年国会第一次恢复时,仍任众议院议员。1922年再任众议员。1925年善后会议时,任王永江的代表。1928年12月,任热河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任至1931年3月去职。1937年邴克庄在北平逝世。1937年4月5日安葬于东北义园。

    邴克庄墓靠着东北义园的东墙,2007年前后,墙上贴有邴克庄后人写的《爱国志士邴克庄之墓(1885-1937)生平简表》。

    冯广民

    冯广民(1882年—1954年)辽宁沈阳人,中华民国及满洲国政治人物、教育家。

    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出生。毕业于奉天两级师范学堂高等数理化选科。后来入北京高等师范学堂,1914年毕业。历任奉天两级师范学堂理化教员,兼任奉天女子师范学堂理化教员兼教务长、奉天师范学堂教务长。1922年任奉天省教育会会长,沈阳高等师范学监主任,省立第三高级中学校长,奉天省议会议员。1925年7月,任临时参政院参政,后来任盘山县知事。1928年任东北大学总务长,奉天省长公署咨议,西丰县县长等职务。满洲国时期,1933年任满洲国锦县县长。1934年,任满洲国锦州省民政厅厅长。1937年,任满洲国民生部社会司司长。1939年4月,任满洲国北安省省长。1954年,冯广民逝世。同年8月30日安葬于东北义园。

    王家桢

    王家桢(1899年—1984年12月28日),字树人,出生于吉林省双城县(今黑龙江省双城市),祖籍山东省文登县,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王家桢早年自北京大学法科肄业后前往日本留学,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经济科。回国后曾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法律编辑局书记官。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后,王家桢南下参加,任广州大元帅府秘书。后来回到北京政府,任直系吴佩孚的秘书、负责同日本联络。吴佩孚下台后,投靠奉系张作霖,任大元帅秘书、外交部秘书。张作霖死后,王家桢继续为张学良的部下。张学良东北易帜后,王家桢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外交机要处主任。1930年4月,任国民政府外交部常务次长,并且兼任外交部特派威海卫接收专员、日本租界收回委员会委员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失势,王家桢遂离开上述要职。1931年起,王家桢历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顾问、中国出席国际联盟会议代表、中央政治委员会外交委员会委员。1934年10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委员。1935年5月,出任监察院监察委员。1937年5月,任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委员,同月被免职。抗日战争期间,于1938年6月出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5年,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出席了美国旧金山的联合国成立大会。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东北生产管理局局长、东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1946年当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第二次国共内战末期,拒绝随蒋介石政权去台湾,仍留在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并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央委员、第二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4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安葬于东北义园。

    刘尚清

    刘尚清(1868年—1947年2月20日)字海泉,盛京将军管辖区奉天府铁岭县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1911年(宣统3年),被东三省总督署度支部任用。年内升任科长,并入奉天法政学堂甲班学习。1913年4月,任奉天省财政司科长。刘尚清自奉天法政学堂毕业后,1914年入东三省官银号任职,不久升为东三省官银号总办。1919年,暂署黑龙江省财政厅厅长。翌年6月,正式被任命为黑龙江省财政厅厅长,兼任永济官银号总办。1925年9月,调任中东铁路督办。1926年秋,升任奉天省省长兼财政厅厅长,11月兼任省立东北大学校长。1927年6月,被张作霖起用为北京政府农工总长。同年10月回任奉天省省长。1928年8月,辞东北大学校长职。张学良东北易帜后的1929年1月,刘尚清任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1930年12月,升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1932年,任北平政务委员会委员。1933年5月,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1937年4月,任安徽省政府委员、主席,5月兼任安徽省保安司令,9月派安徽省普通考试试务处处长,同年11月辞任安徽省政府委员、主席,同年12月免安徽省保安司令职。1941年12月,任监察院副院长,免国民政府委员。1943年9月再次当选国民政府委员,仍任监察院副院长职。他还曾任稽勋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末期,因病赴美国就医。1945年5月,任第六届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抗战胜利后,一度回重庆,但因病情加剧而再度赴美国。1947年2月20日,刘尚清疗养期间在美国纽约病逝,享年80岁。刘尚清的棺木自美国运抵北平东北义园,用铁、木、铜三套套棺,1948年8月16日安葬,方位取西南看东北,寓意不忘东北的家乡。

    马辉堂

    马辉堂(1870年—1939年)本名文盛,祖籍今河北省深州市马家庙村,清朝营造家。

    马氏是明朝、清朝知名的营造世家,世代营建皇家建筑。马辉堂的先祖马天禄在明朝营造过北京皇宫。马辉堂的先辈马德亮在清朝营建过承德避暑山庄。传至马辉堂时,马氏家道大盛,马家的兴隆木厂位居清朝末年北京“八大柜”(即兴隆、广丰、 宾兴、德利、东天河、西天河、聚源、德祥八大木厂)之首,承建过包括颐和园在内的许多皇家建筑及王公府邸,主持维修过多座坛庙、陵寝、寺观,被誉为“哲匠世家”。中华民国时期,兴隆木厂关闭,马氏转而经营恒茂木厂,由马辉堂的长子马增祺(字介眉)任掌柜,继续为北京营造业的翘楚,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收归国有。1939年,马辉堂逝世。安葬于东北义园。东北义园的马辉堂家族墓原有16个穴,现存五通墓碑,除了马辉堂、马王渡群各有一碑外,还有马乘风、马叔颖和马旭初之妻余益华三碑。北京现存马辉堂花园,过去为马辉堂的住宅。2011年,作为“东城区魏家胡同18号宅院”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城区魏家胡同18号马辉堂宅 《京城民居宅院》插图  郑希成

    张云川

    张云川(1904年3月18日—1965年3月22日),原名张长浚,男,江苏省萧县(今属安徽省)寿楼乡张寿楼村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1919年考入徐州的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任小学教员、校长等职。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曾任北伐军团政治指导员。1930年参加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后任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政治教官,军委会战地党政委员会视导员。1941年参加民主政团同盟,任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华北总支委员会秘书长,香港光明报社副社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国务院参事,农工民主党中央执行局委员,民盟中央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7年底,被打成“右派”。1965年3月23日逝世于北京,1980年,错划为右派的冤案获得平反。张云川和妻子李芸书合葬于东北义园。张云川、李芸书夫妇墓旁边,另有张云川岳母李吉瑞武之墓。

    罗清媛

    罗清媛爱新觉罗•多罗特夫人,溥儒的嫡妻,1924年、1925年先后生子毓岦、毓岑。

    溥儒(1895—1963)初字仲衡,后字心畲,号西山居士。清道光帝曾孙,恭亲王奕䜣之孙,贝勒载滢之子,恭亲王溥伟二弟,是诗、书、画三绝的文人画家,有“南张(大千)北溥(心畬)”之说。1937年七七事变,溥心畲离开恭亲王府,移居颐和园,时年44岁,嫡妻多罗特氏为清末陕甘总督升允之女罗清媛,名门闺秀,雅善丹青。他们结婚于青岛,婚后伉俪情笃,可惜未能白头偕老,1947年8月23日多罗特夫人逝世,安葬于东北义园。

    东北义园中共有墓葬4000余座,因诸多原因笔者未能收集到更多墓主信息,除以上人员外,据冯其利先生考证,东北义园中葬有杨宇霆后人、郭松龄、香港导演李翰祥及其父母等。但据2011年东北日报记者探访及与工作人员核实,郭松龄墓未找到,李翰祥墓笔者未能查到资料证实。又冯先生已故无从证实,因此本文中未做详细介绍。

    至此东北义园系列文章完结,虽仍有部分未解之事,有待日后更多档案公布后,再进行考证补遗。

  • [央美]镂月开云、天然图画复原视频

    [央美]镂月开云、天然图画复原视频

    镂月开云位于九州景区东南,西与九州清晏相邻,北与天然图画相接,始建于康熙后期,因周围种植牡丹,旧称“牡丹台”,康熙皇帝曾亲临欣赏牡丹,并在此与皇孙弘历相见。乾隆皇帝继位后,将本景更名为“镂月开云”。乾隆九年又将牡丹台更名为“纪恩堂”,以纪念祖孙三代在此共赏牡丹的佳话。

    天然图画位于九州景区东部,西邻后湖,南与镂月开云相临,北与碧桐书院相接,始建于康熙后期,旧称“竹子院”。 本景临湖建有朗吟阁和竹薖楼,登楼可远眺西山,中观玉泉塔影,近看后湖风光,宛如天然图画一般,因此本景乾隆时期更名为“天然图画”。

    制作: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

  • “忠孝节义”东北义园之沉沟往事

    “忠孝节义”东北义园之沉沟往事

    东北义园地处海淀区西苑,东与圆明园相邻,西与颐和园向望,南与挂甲屯相对,由东、西两座墓园组成。东园位于澄怀园区域,澄怀园曾是清康熙年间索额图的赐园,时称“索家花园”,至雍正年间,该园又归大学士张廷玉所有,改名“澄怀园”。咸丰十年(1860年)与圆明园一同毁于英法联军之役,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经历八国联军战乱,最终论为废园归属清内务府名下。民国年间,逊清王朝将澄怀园赐予总管内务府大臣绍英,时称“绍英花园”。西园位于达园区域,达园是清末九门提督、懋盛堂主王怀庆,占据圆明园大宫门外善缘庵、慧福寺,以及东扇面湖区域修建的花园,北墙西边是圆明园大宫门遗址,西有东扇面湖及一亩园,占地约200多亩。

    大宫门外区域平面图(样074.421号局部)

    “平安就日”图中描绘的扇面湖区域

    九一八事变之后,大批东北军官兵及东北籍民间人士入山海关来到北平,许多难民也涌入北平,一些东北籍人士在山海关内逝世。1933年,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主持成立的“东北难民救济院”决定出资购买一处墓地,同年“东北难民救济院”买下澄怀园区域,又于1935年经马忻卿先生介绍买下达园区域,共约300余亩土地开始建东北义园,东园墓区,先人工填平园内的河池,拆除假山、亭子等,并用压路机铺白灰胶路,垒砌虎皮石墙,墙外绕院一周还有一条环河。东北义园的主体建筑都在达园内,有接待室、灵堂、灵车库等。大灵堂是十间带廊房,小灵堂为三间,免费供应丧户。并备有灵车,拉车的马匹需临时向外面马车行租借。停灵房设在达园北墻内一所大院里。刻有“东北义园”四个大字的石碑就在达园正门里。这四个字50年代由东北中学校长王化一主持修刻,文字拓于泰山岱庙一部金刚经石刻,今石刻以无存。

    东北义园平面图(1930年代)

    东园墓区分忠、孝两区,忠区为收费区,孝区为免费区,每穴宽6尺,长1丈,一个墓最多占4穴地,合葬最多占8穴地,而且只有收费区才能合葬。西园墓区则分节、义两区,东西向座落,大门座西朝东,正中有一圆形甬路上立有一块无字龟石驮碑。节区是收费区,义区为免费区。西园内曾有一片柏树纪念林,约30棵左右,开园时由管委会委员们栽种,其中路南第一棵为张学良将军亲手栽种,可惜于1962年被当地农民毁掉。

    “三义杨神”现状

    在东园墓区的东北角,有三棵粗壮高大的白杨树,原位于圆明园福园门外与澄怀园间,躲过1860年大火幸存,树龄已三百余年,三颗杨树俗称“三义杨神”。前来义园祭祖扫墓人士将此作为风水象征,树下多挂有“有求必应”字样的布条,并成为东园墓区中特有的景观。

    建国之初,高纪义担任管委会委员兼义园经理。日伪时期,川岛芳子强占北京西单奉天会馆,改名“满州同乡会”,并接收了东北义园,管委会主任是一位姓秦的日本军校毕业生,高经理继续留任。抗战胜利后,委员会改组,万福麟任主任,委员有马占山等几十位。新中国成立后,委员会再次改组,由宝航担任主任委员,东北同乡会会长王化一任义园经理。

    西园墓区以西扇面湖边曾有90亩土地出租,一直到1958年12月,西扇面湖和旁边土地交海淀公社,达园交中直机关,此时东北义园只剩东园、西园中两处墓地区域。

    西扇面湖及以西均沦为稻田(1965年卫星图)

    1961年3月,东北义园由北京市民政局接管,市民政局于1960年10月12日专向市人民委员会呈《关于接管东北义园和万安公墓的请示》,其中提到:

    东北义园是1935年,经东北旅京人士张学良等倡议,由东北难民救济委员会拨款购地筹建的,用途是埋葬在京死亡的东北人。解放后,设有东北义园管理委员会,下设常委七人:阎宝航,全国政协委员;王化一,内务部参事;杜超杰,外交部基建办公室主任;王之相,九三学社秘书长;窦咸青,无业。宝航任主任委员,并由宝航、王化一、杜超杰三人组成管理小组,负责领导和管理东北义园的工作,另有工作人员九人,负责办理日常的具体工作。

    东北义园现有土地150亩,已埋坟2740座,还可埋葬2400座。其中分自费区和免费区两部分。自费区东北籍死亡人埋葬每穴收费26元,非东北籍的每穴收费130元。免费区专供无力缴纳穴费的东北籍死亡人埋葬。东北义园收入绝大部分是果木生产,少部分是墓穴、大车收入和银行存款利息等,除去开支,尚有结余,到1959年,累计结余26000元。1959年全年收人37950元(果木收入34854元,其他收入3096元),开支23826元,结余14124元。1960年计划收入55000元。在园内有房屋28间,大车一套,桃树、葡萄树及新栽苹果树共计2045株。

    ···内容省略···

    我们意见,东北义园是一个封建地域性的福利事业,在墓穴的管理及收费的规定上都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为了统一经营管理全市公墓,便于对上述两个公墓进行整顿和社会主义改造,拟由我局将东北义园及万安公墓加以接管,接管后,对于这两个公墓的财产暂时不动,工作人员作适当调整。

    1961年9月22日东北义园管委会与市殡葬管理处办理了移交手续,由宝航、王化一、杜超杰和殡葬管理所负责人双方签字生效。市民政局接管以后,由西北旺果树队(后改为西北旺农场)管理。“特殊时期”前后将“西苑公墓”改名为“西苑福利园艺场”。公墓停埋,甚至有砸碑毁墓等过火行为。“特殊时期”结束后东北义园也得到新生,恢复为墓地,至80年代东园墓区又新建骨灰墓,还不断有前来寻祖扫墓之人。1992年6月根据市民政局决定,西北旺农场将“西苑福利园艺场”交由殡葬管理处接管,改名“西静园”。

    “西苑福利园艺场”时期的东北义园(1973年卫星图)

    1994年底,为改善墓园条件,市民政局所属八宝山礼仪公司与香港新宝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北京市西静园殡仪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静园公司),由八宝山礼仪公司提供东园墓区82.5亩土地、港方出资1000万美元共同开发骨灰安置设施项目。1995年,经北京市批准,西静园公司介入对东北义园进行改造,欲规划为具有古典园林特色的、地下寄存骨灰的纳骨公园。1996年工程开工时,因施工将东园2600余座老墓迁出,亡人遗骨起出火化后,骨灰暂存在西静园公司临时设置的骨灰堂内。西静园公司与500余户墓主(涉及600余份骨灰)签署协议,承诺两年内完成基建项目,将骨灰免费安置在新建的骨灰安置设施中。初期,港方投入资金270万美元,完成了骨灰安置设施的地下主体工程,1998年因港方法人代表携带公司公章和相关文件逃走,西静园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港方后续资金无法到位,致使该项目无法继续进行。由于工程停滞,迁出的骨灰无法安置,亡人家属意见很大、多次上访,被市政府列为“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重点单位”。在2005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张钟宁等13名代表联合提交了“关于建设好东北义园的建议”的议案(第5641号)。2007年前后,市殡葬管理处委托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代管西静园公墓。后经多方筹措资金,2008年恢复了骨灰安置设施的建设工作,2010年建成地下骨灰安置设施,开始实施骨灰回迁。

    已废弃的骨灰安置设施项目建筑

    2010年建成的地下骨灰安置设施

    因诸多原因2003年前后西静园公墓便停止营业,其后无新增墓地,当时东墓区有老墓2600余座;西墓区除850座老墓外,后建骨灰墓2000余座,骨灰墙安置骨灰250余份。在海淀区政府《关于“东北义园”有关情况的报告》内容中,提到:

    根据国家文物局和市政府正式批复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东北义园”所在地区属于遗址公园墙外区,规划用地性质为绿地。为提升圆明园周边环境,2009年我区委托清华规划院编制完成《圆明园遗址公园墙外区环境整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整治方案》),规划范围约118.43公顷,“东北义园”在此范围。我区和市规划委对《整治方案》进行了多次研究,经过专家评审,认为《整治方案》符合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规划范围、定位、原则,有利于提升和完善周边地区环境质量,原则同意方案确定的墙外区规划用地性质、功能分区布局,并要求以传统建筑形式、平房为主。其中就“东北义园”等单位搬迁问题,考虑到其历史沿革和改造难度,专家建议近期可以保留,远期积极创造条件搬迁。

    今年上半年即将完工对外开放一亩园公园,恢复了西扇面湖区域、一亩园娘娘庙及部分御路的历史风貌,并将达园内尚未归还的前湖碑复刻,立于西扇面湖西岸,一亩园村按规划修建为绿地,并预留了与大宫门连接的御路,而位于西扇面湖以北的西静园公墓则被围墙包围,静静的述说着民国至今的往事沉钩,《关于“东北义园”有关情况的报告》已经距今12年有余,其中提及的西静园公墓搬迁至今未能提上日程,期待有朝一日,西静园公墓及达园等,能够还大宫门遗址区域一个完整的遗址范围及历史风貌。
     

    一亩田公园平面图

    恢复历史风貌的西扇面湖(2024年3月摄)

    远处松树林为西静园公墓西园墓区

  • 圆明园720穿越飞船视频

    圆明园720穿越飞船视频

    “圆明园·720穿越飞船”运用了我国原创科技,也是世界首创的720°胶囊型屏幕技术,以及其他多项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为游客带来了一场如梦似幻的盛世圆明穿越之旅,“置身屏幕里,穿行画面中”,沉浸感超强,是真正的元宇宙体验。

    “圆明园·720穿越飞船”由“圆明时光”和“穿越圆明”组成,其不仅深度复原了圆明园的盛时盛景,而且实现了让游客置身其中去游览。朋友们乘坐在多自由度的飞行平台上(飞船),在蓬岛瑶台、海岳开襟、方壶胜境等一处处盛时美景之中穿行,同时,还能感受着各种环境特效带来的强烈感官刺激,那一刻真的仿佛时空穿越了,身体和意识同时进入了鼎盛时期的圆明园。

    “穿越”过程中,以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为原型的动漫形象小猴子等也会伴随在孩子们的身边,陪他们亲历百年前的绚烂与劫难,切身感受历史之殇,不仅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能在体验中铭记历史,提升文化认同和自信,激发更强烈的爱国之情。

    部分场景效果图



    720穿越飞船宣传视频

    720穿越飞船视频(穿越圆明)部分

    如对此感兴趣,建议实地体验,5D效果更加。

    成人票129元,圆明时光+穿越圆明

    成人+儿童195元,圆明时光+穿越圆明

  • 历史学家戴逸走了!他和《清史》的缘分是一段不了情

    历史学家戴逸走了!他和《清史》的缘分是一段不了情

    戴逸先生在书房中。摄于2011年3月29日
    1月24日上午8时12分,历史学家戴逸的百岁人生画上了句号。
    历史像车轮滚滚向前,曾喟叹“个体生命对历史、对未来视程有限”的戴老此刻终能扶摇而上,俯瞰历史的车辙。
    中国社会的发展在近代何以落在西方国家后面?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何以如此坎坷曲折?中国在近几个世纪内达到了怎样的历史伟绩,又丧失了哪些历史机遇?中国有没有走一条更加便捷、畅通道路的可能……这些并无一致定论、曾困扰着历史学家们的“斯芬克斯之谜”,戴老会不会在俯瞰中豁然得解?
    天地不语。
    “我不同意‘史料即史学’,我主张经世致用”“历史的因铸成现实的果”“史学不是对策学”……戴老曾说过的话,依旧在尘世间一记一记敲击人心。
    让我们重温文汇报于2019年7月14日刊出的通讯《戴逸:专骛清史愈久弥醇》,致敬这位史学家的史心史德。
    【人物档案】
    戴逸,1926年9月出生于江苏常熟,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图书馆馆长、清史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史学会会长。现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戴逸是中国清史学界领军人物,著有《中国近代史稿》《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简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时代》《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等40多部著作。
    2002年,我国《清史》纂修工程正式启动,戴逸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2013年,戴逸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文汇报2019年7月14日“近距离”版面
    戴逸:专骛清史愈久弥醇
    本报驻京记者江胜信
    位于北京张自忠路的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入口处一块“中国人民大学”的牌匾无声诉说着历史的变迁。清康熙九贝子府、清雍正和亲王府、北洋政府海军部、段祺瑞执政府……这栋建筑两百多年间所承担的皇亲府邸、军政要地的功用,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发生转变:1950年,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将这里作为校舍;1978年,其主楼由清史研究所使用;2006年,它被评定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昔日的段祺瑞执政府主楼拱门处,挂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牌子
    清史研究所设在段祺瑞执政府旧址主楼
    但它对于93高龄的历史学家戴逸先生而言,变迁之中亦有不变。主楼后身的一栋红砖瓦房里,自打70年前中国人民大学讲师戴逸住进来,他就再也没有挪过窝。瓦房内仿佛时间凝滞、画面定格:一张旧书桌、两把椅子、一张床、一面书橱、一沓沓书稿……只是,看书的人从斯文后生变成了寿眉老者,书桌上多了几面大小不一的放大镜,书桌旁多了几根长短不一的拐杖。
    从稿纸堆里抬起头,戴逸冲来客一笑。明媚的笑意从眉头眼底鼻翼嘴角和每一道皮肤褶皱里溢出来,快要静止的一室空气瞬间活泼了。如此富有感染力的笑容,应只属于内心拥有大快乐、大满足的人。
    戴逸在书房
    戴逸将治学的四个境界概括为勤、苦、乐、迷。专骛清史,几乎摒弃其他书籍于不观,他如今的这一治学情状,是难以为外人道的超越了勤与苦之后的乐与迷。读他笔下的那句:“清史是我的专业,我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它,可说是寝于斯,食于斯,学于斯,行于斯。清史是我理念之归宿,精神之依托,生命之安宅。”仿佛他诉之衷肠的不只是纸上的学问,而是那高山流水、碧海青天,是莫逆之交、灵魂之侣、生死之托。
    在戴逸主持之下,2002年启动的建国以来我国最大的国家级文化工程——《清史》纂修工程目前已进入最后审阅阶段。工程终会画上句号,而他与清史的缘分,将愈久弥醇。
    戴逸手书
    改专业改名字
    1936年,铁蹄未至,常熟市古里镇如古画般静美。“画”中有一座名楼——位居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首的铁琴铜剑楼。楼主人是第四代传人瞿启甲,他年过花甲,有一个非血亲的10岁“孙儿”。
    “孙儿”便是小戴逸,那会儿他的名字叫戴秉衡。人丁兴旺的戴家一掷千“银”(一千银元),刚以十年租期将铁琴铜剑楼斜对门的荣木楼租下,此楼是清初文学宗师钱谦益的故居。戴瞿有世交之好。瞿启甲发现,“孙儿”对书有着天然的亲近,别家孩子拿零花钱买吃的,他却把铜板塞给走街串巷的租书人,租下《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西游记》《水浒传》等连环画。隔代的同气相求令瞿老爷子欢喜而慷慨,允“孙儿”翻阅藏书楼内珍贵的宋元善本。
    铁琴铜剑楼。戴逸小时候常在这里翻看宋元善本
    藏书楼最怕火,日军的炮火偏偏就来了。1938年,小戴逸随家人避难上海。喜爱历史的他,却在1944年高中毕业时“一狠心”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的铁路管理专业,原因是,“抗战期间上海很多学校都迁往内地,没有一所像样的文科学校,而且当时读文科毫无出路,毕业就失业。”
    1946年暑假,20岁的戴逸即将升入大三,从昆明回迁的北京大学途径上海时开设了考场。戴逸试着报考史学系,被录取了。这反倒让他为难起来,若上北大,他得重新从一年级读起。犹豫一番后,他决定听从内心,离家北上。
    青年时期的戴逸
    这年深秋,戴逸走进北大沙滩图书馆的大阅览室,“心境豁然开朗,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胡适、郑天挺、沈从文、朱光潜等很多名教授给他们低年级学生开基础课。北大的学术氛围让戴逸如饮甘霖。
    然而,对心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北大学子们来说,读书、听课并不是全部的追求。1947年夏初,日见衰颓的民国政权风雨飘摇,爱国民主运动高潮迭起。崇尚正义、渴求光明的北大学生通过募献筹办了以曾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字号为名的“孑民图书室”,戴逸被举荐为常务总干事兼编目股长。同学们口口相传:想看解放区出版的革命书籍,就去“孑民图书室”!
    1948年8月,戴逸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而遭通缉。时任校长胡适赶忙给庭长写了一封信,说这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我可以保证他跟共产党没有关系,我保释他。由于胡适的声望,戴逸被审了两个多小时就给放出来了。他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逃离北京,奔赴解放区。
    为防止国民党发现自己投奔共产党而连累家人,得改个名字。“我是‘逃’出来的,那就叫戴逸吧。”不熟悉他这段历史的人,不会把“逸”和“逃逸”相联系;但可能会感慨人如其名,他身上恰有一种“超逸”之气——超脱俗流,翱逸史海,修史亦修心,立功先立德。
    三起三落修《清史》
    北大学业被迫中断之后,戴逸走进了河北正定的华北大学课堂。他将这里视作个人学术生涯的起点。
    戴逸的治学沿着“逆向回溯”的路径进行,即由近及远,由今至古——最初从事党史和革命史研究,稍后研究中国近代史,最后研究清史,一步步往前推移回溯。
    当时,华北大学集聚了范文澜、成仿吾、钱俊瑞、田汉、艾思奇等文化名人,校长是吴玉章。戴逸在华北大学一部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史。毕业留校,他先后在华北大学及后来以该校为基础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担任党史专家胡华的助手。
    戴逸协助胡华撰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参考资料》。丰厚的版税购得一架飞机,捐给了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
    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决定增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但一时没有合适的老师。戴逸回忆道:“那时的中国史学界‘厚古薄今’,专家名流群集于上古先秦史;秦汉以后的历史,研究者已少;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史,研究者更是寥寥无几。”学校将戴逸调过去补缺。将届而立之年的他被评定为新中国第一批副教授,开启了在高校系统讲授中国近代史的先河。
    两年之后,以授课讲义为基础,他开始撰写《中国近代史稿》。1958年出版第一卷,这是戴逸的第一部代表作,也是当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写成的最详细的中国近代史著作,被国家教育部指定为大学教材。其后因风云突变,第二、第三卷未能如期完璧。不过,此时戴逸的学术建树已足以引起时任北京市副市长、明史专家吴晗的注意。
    应吴晗之邀,32岁的戴逸成为《中国历史小丛书》最年轻的编委。有一次开会,主编吴晗专叫戴逸“会后留一留”,戴逸自此与清史结缘。建国初期,董必武同志曾向中央建议编纂两部大型的历史书,一部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一部是《清史》。这一建议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重视。1958年,周总理和吴晗谈过相关事宜。吴晗在考虑初步设想之后,便来征询戴逸的意见。可叹这一设想,因随后遭遇“三年困难”而搁浅。此为《清史》纂修的第一起、第一落。
    《清史》纂修第二次被提上日程是1965年秋:受周总理委托,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召集会议,决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清史研究所,由戴逸等7人担任《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因“十年浩劫”,修史计划又一次夭折。教授戴逸变成了江西“五七干校”养猪的猪倌,长达八九年时间与书本绝缘。
    1978年,人民大学复校,清史研究所正式成立,戴逸被任命为所长。举国上下百废待兴,千头万绪,一时难以将《清史》纂修列入议事日程。
    怎么办?干等吗?不!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历史学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令戴逸备粮备草,练兵热身,枕戈待旦。
    为了梳理清代历史大致脉络,戴逸用7年时间主编了《简明清史》,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论述清朝历史的专著。此时的戴逸已年届六旬,却思敏笔健,厚积薄发,《清代中国边疆开发研究》《乾隆帝及其时代》《十八世纪的中国和世界》等著作相继推出。
    拿《乾隆帝及其时代》举例,此书宏观微观交替切换,既嵌入中国历史的纵轴,又观照世界发展的横轴,史实可信,评价公允,文采斐然,情节入胜,逻辑严密,给读者带来恍若亲历的沉浸感。乾隆皇帝的面貌不再是以往二维的脸谱,而是矛盾的综合体,“先进与落后、英明与庸碌、聪睿与愚昧、理智与荒唐、仁慈与残酷、光辉与黑暗,错综复杂地交集于一身”。
    这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呈现,固然得益于戴逸独特的禀赋,但在对文字调遣驾驭的背后,是他对史料的熟稔、融汇与领悟,是十年如一日青灯黄卷的清苦与“书中自有千钟粟”的富足。苦乐交融最是情深,情深之至看似平淡,所以戴逸只轻轻揭开“一角”:“乾隆档案有40函,还有4万多首诗,我花两年多时间全部看完了。”
    中年时期的戴逸
    《清史》:接续“二十四史”的第二十五史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戴逸先生的部分著作、文章结集为12卷《戴逸文集》,总计约700万字。捧读这些穿过几十年风雨而依然鲜活的文字,读者很难发现:进入21世纪之后,戴逸不写了。
    “2000年以后我就不写了!”给本报记者签名赠书时,戴逸琅琅地说。记者没有问为什么。不用问——随着本世纪初《清史》纂修工程的正式启动,他把“小我”舍掉了,历史把修史的重担交给了他,他肩负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几代史学家的郑重托付。
    2001年3月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李文海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分别在人大和政协会议上提交议案和提案,倡议启动《清史》纂修工程。2002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定——启动《清史》纂修工程。2018年2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的领衔苦耕下,这部由国内2000多名清史学者共同参与完成的100卷3000万字《清史》,进入最后的审阅阶段。
    《清史》的部分初稿、二审清稿
    与过去著作上显眼的“戴逸著”不同,在《清史》样书的封面和书脊上,你是看不到他的名字的,仅在翻开后的内页上,才有“戴逸主编”的字样。但这样的“编”与那样的“著”,在戴逸心里自有泰山鸿毛之别。
    人们常用“清史泰斗”尊称戴逸,他摆摆手:“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个修史的。”
    修史者秉笔直书的传统令中华文明延绵不绝,他们虽自甘隐身于历史的帷幕之后,却因为与璀璨文明的同行和他们本身的史心剔透、史德温润,必能够散发令后人敬仰的亮光。所以,修史者戴逸是幸运的,而修史也是超越个人之幸的国之盛事。“如果说清朝的功绩,总要提《四库全书》《明史》,说明朝时又总要提《永乐大典》《元史》,说宋朝总要提《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修《五代史》《唐史》。我们子孙后代看21世纪最大的文化工程是什么呢?我认为编纂《清史》可以算一项!”戴逸的这番自信正是来自他的鉴古知今。
    600年来,国家修史只有四次。此次之前的三次是:1368年,朱元漳下令修元史;1645年,顺治帝下令修明史;1914年,袁世凯下令修《清史稿》。
    《清史稿》已属易代修史,为什么现在还要隔代重修《清史》呢?戴逸的回答是:“《清史稿》由清代遗老们编写,往往站在清朝的立场说话:如对辛亥革命贬抑殊甚,以至国民政府将它列为禁书;对丧权辱国的条约轻描淡写,语焉不详,如《南京条约》只提到五口通商,而对于关系重大的割让香港、协定关税、赔偿军费烟费等均未提及。由于仓促杀青,《清史稿》中众多人名、地名、时间均有讹误。”需要一部立场公正、内容翔实、史实准确的《清史》,是历史交给当代的命题。戴逸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布阵功垒、破解命题。
    满架的清史档案
    《清史》是接续传统“二十四史”的第二十五史。清代后期已从封建社会跨进近代社会,时代面貌的迥异对修史的体例、史观等提出了创新性要求。《清史》纂修的创新之处或可概括为六个方面:
    一、具有世界眼光。《清史》纂修团队很重视搜集外国史料,以此作为清代社会的参照,比如结合英国议院的讨论来研究鸦片战争。
    二、在主体工程之外,前所未有地搞了一个体量浩大的基础工程———整理出版了清代档案和各种文献18亿字,相当于两部半《四库全书》!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戴逸解释道:“整理档案文献和纂修《清史》相辅相成:要撰写一部高质量的‘信史’,必须对原始资料做一番认真、切实、细密的清理和研究,力争言必有据,而纂修《清史》又可以带动文献档案的抢救、整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编纂体例的创新。《清史》将以往的《本纪》变成了《通纪》,在《传记》中增辟了“类传”,在《史表》中添加了“事表”,《典志》的数量和涵盖面也大大提高。《清史》又从20万件图片档案中选出《康熙南巡图》《耕织图》等8000张画作和照片,汇成新设的《图录》,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和人物肖像。
    四、史观的创新。以往史书按统治阶级的标准书写,《清史》则去掉了许多事迹、言行不彰的文武官员和贞女烈妇,在“类传”中挖掘出大量有才能、有贡献的下层人民,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社会结构。戴逸介绍道:“建造了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样式雷’,说书艺人柳敬亭,相声艺人朱绍文,拳师霍元甲、大刀王五,京剧名家程长庚、谭鑫培等等,《清史》都为他们立了传。”
    五、修史用语的创新。“二十四史”用文言文写成,而《清史》采用的是简洁典雅的白话文。
    六、以往修史的基本全是官员,而《清史》编纂委员会的25名成员全都是学者。《清史》还注意吸纳别的学科的成果,以助力于历史真相的还原。比如,光绪皇帝是怎么死的?光绪比慈禧早去世仅一天,这是巧合吗?光看档案永远得不出结论。考古工作者打开了光绪帝崇陵的地宫,取出光绪的衣服和头发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光绪体内砷的含量惊人地高,可确定死因是砒霜中毒。究竟是谁下的毒呢?清史专家戴逸先生认为:只可能是慈禧,因为别人没有这样的胆量,更没有这样的权力。
    戴逸在清史研讨会上
    隔代修史、新时代修史在带给《清史》诸多创新性优势的同时,修史者也会因其个体生命的不在场和对漫长历史、遥远未来的视程所限,而注定在解开历史谜团的同时也留下谜团:中国社会的发展在近代何以落在西方国家后面?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何以如此坎坷曲折?中国在近几个世纪内达到了怎样的历史伟绩,又丧失了哪些历史机遇?中国有没有走一条更加便捷、畅通道路的可能……戴逸感叹道:“历史学家寻遍资料,搜索枯肠,但尚没有得出一致、令人满意的结论。岁月流逝,历史学家将探索下去,探索这一斯芬克司之谜。”
    【记者手记】历史的因现实的果
    “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独坐小楼之上,青灯黄卷,咿唔讽诵,手握彤管,朱蓝粲然。”戴逸如是回忆少年时期的读书时光。若将这段话中的“小楼之上”换成“小屋之内”,则完全适用于今天的戴逸先生。初心相随,小楼小屋便能装满读书之乐。
    但正如他在北大读书时积极参与进步学生运动一样,他的格局不仅仅囿于一楼一屋,他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为修史而修史,他不同意“史料即史学”,而主张经世致用,“历史的因铸成现实的果。鉴古而知今,史学可以使我们在一个巨大的远景中观察自己和社会,这样才能够透彻地了解现在、预见未来。”他也看重现实对历史的反作用力,常说:“对现实知道得更多,对历史会理解得更深。”
    所以他从不回避现实。《清史》中专门增加了“海洋篇”。光绪年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就带水师在南海各个岛屿巡逻,这是南海为我国领土的铁证。今天的“一带一路”也能从清朝文化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包容性中找寻到历史之基。
    “但也要看到,史学不是对策学。”戴逸强调,“任何以现实需要为借口随意剪裁历史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
    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司司长耿识博探望戴逸先生
    转自文汇报
    作者:江胜信
    文:驻京记者江胜信图:戴逸先生生前提供编辑:李扬责任编辑:彭丹
  • 戴逸

    戴逸

    戴逸(1926年9月10日-2024年1月24日),中国历史学家。原名戴秉衡,江苏常熟人。1946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历史系。1949年后,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问题教研室、中国历史教研室,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任副教授、中国历史教研室主任、中共党史系副主任。1978年任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长。现任校图书馆馆长、中国史学会会长及多种社会兼职。1981年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

    戴逸早年从事中共党史教学,自1952年起,始进行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执教同时,潜心研究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问题,均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1958年,撰写出版《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受到史学界和读者的好评。1973年始,又转而研究清前期历史。主编《简明清史》第一、二册,1986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并于1987年荣获吴玉章学术基金会历史学优秀著作奖。此外,还主编有多卷本的《清代人物传稿》(下卷),《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上)》等。

    中国圆明园学会早期会员之一,《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倡议人之一,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长、历史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历史学会第四、五届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届副主任。1986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人民教师奖章。专于清史、中国近现代史,被学界誉为清史学科开创者之一。2011年4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3年12月17日获得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2024年1月24日上午8时12分,历史学家戴逸去世。

  • 迎冰雪之约 向美好未来 2024年圆明园第三届欢乐冰雪季正式开启

    京城隆冬至,大雪落御园。银装素裹的万园之园内,2024年圆明园第三届欢乐冰雪季正式开启。“八旗分整暇,千队竞纵横”的冰嬉表演精彩开场,冰场雪场内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为这寒冷的冬日增添蓬勃生机。

    与冰雪共舞,古来有之。作为清代帝王最喜爱的冬季活动,冰嬉表演当然不可或缺。乾隆皇帝曾专门写下1300余字的《冰嬉赋》,并将其定为大清国俗。圆明园是历经清朝五代皇帝的皇家宫苑,自然也承载了许多帝王的故事。今年冰嬉表演特以“康乾盛世牡丹情”为主题,为大家重现“三朝天子共赏牡丹”的历史典故。此次表演位于福海冰场,自2023年12月30日至2024年1月1日及1月的每个周末,一天3场轮番上演,传承经典、共迎新春。

    此次圆明园欢乐冰雪季活动期间将开设冰场和雪场活

    动区域。冰场设置在圆明园福海、凤麟洲区域。福海是圆明园最大的一处户外冰场,面积约8万平方米。除单人冰车、双人冰车、冰上自行车等传统游玩项目外,今年还新增了滑冰区与冰球体验区。在滑冰区有冰鞋及专门为新手准备的小海豚滑冰助手的租赁服务,游客也可自带冰鞋购票进场,自由驰骋、与寒风“较劲”,尽情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与魅力。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男子冰球首次获得冬奥会参赛资格,实现历史突破。为更好传播这项运动,圆明园冰场内特别设置冰球体验区,游客可以换装冰球运动员打卡拍照,解锁今冬冰雪运动新形象。而往年广受小朋友们喜爱的电动狗拉雪橇项目依旧设置在凤麟洲冰场,还有在101桥旁场地也恢复了冰滑梯项目,都非常适合周末带娃,在这里享受一段美好的亲子时光。

    今年圆明园雪场位于松风萝月湖,相较往年,此次雪场面积增加至2万平方米。雪场内搭建了一座长32米,宽80米,高6米的雪圈滑道,共36条滑道,最多可供36人同时滑行。大小朋友们坐上雪圈,俯冲而下,听着耳畔呼啸的风声,感受雪地的速度与激情。花灯送祝福,打卡迎新年。为庆祝甲辰龙年的到来,一座8米高的盘龙柱花灯矗立在雪场中间,飞龙不畏严寒、盘旋而上,意在奋发进取,非常适合拍照打卡。另外,雪场还设有蹴鞠、投壶、雪地龙舟船、儿童无动力玩具等免费项目供游客游玩。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圆明园。圆明园欢乐冰雪季依托悠久的冰雪运动历史文化,以专业的团队和先进的设备,打造集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冰雪娱乐活动和安全、平稳、有序的游乐环境,与公众一起迎冰雪之约,向美好未来。

    更多活动详细信息,请关注圆明园遗址公园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抖音号获取。

    温馨提示

    1.圆明园冰场营业时间:

    2023年12月29日至2024年2月4日,8:30—17:00

    圆明园雪场营业时间:

    2023年12月29日至2024年2月17日8:30—17:00

    2.圆明园欢乐冰雪季期间,圆明园门票价格不变。雪场设门票,价格:50元/人,部分项目还需单独购票;冰场不收取门票,按项目收费,如自带冰鞋滑冰,需另行购票,价格:50元/人(不限时间)。

    3.圆明园冰嬉表演时间为2023年12月30日至2024年1月1日及1月的每个周末,每天10:30、11:30,13:00各一场,共三场。

    4.出行信息:建议大家错时错峰绿色出行,乘坐地铁4号线在圆明园站下车;也可乘坐331路、332路、508路、584路等公共交通到达圆明园南门站。

    5.为确保游园安全,请游客不要到非冰雪活动区域踏冰游玩。

  • 仙人承露台须弥座

    仙人承露台须弥座

    [3d_viewer id=14582]

    仙人承露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位于绮春园三十景之涵秋馆假山东侧,凤麟洲湖西岸。须弥座陈设于砖砌圆台之上,外围弧形汉白玉栏杆一圈。须弥座整体呈圆柱形束腰,石身镌刻繁复精美的山水云纹,上枋镌刻回纹连续。上半部分的卷云纹生动逼真,飘逸之感油然而生,象征着平步青云、如意高升,下半部分层峦叠嶂的海水及寿山也被镌刻得惟妙惟肖。红铜铸造的托盘仙人矗立于上,向东面朝东湖以承接天降甘露。正所谓:“仙翁所退藏,好境自呈露。”,每逢清晨迷雾升起,便可营造出腾云驾雾般的仙境奇景。仙人在绮春园罹抢后不知所踪,其须弥座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一月连同圆明园其他诸件太湖石启运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后妥善保存,直至次年转运至“公理战胜”石坊(原“克林德碑”石坊,今“保卫和平”石坊)南广场充当石灯台基座使用,石灯台由时任公园董事孟玉双(后成为中山公园委员会副主席)设计督造,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竣工,于1952年秋被整体拆除。圆明园管理处于1989年7月28日运回西洋楼栏、石灯台汉白玉象鼻灯球支架等部分石构件,放置于长春园西洋楼远瀛观之北库房遗址区内保存。现须弥座上半身放置于筒子河南岸中山公园北游船码头西南侧。须弥座下半身整体呈圆柱形,束腰镌刻回纹连续,下枋镌刻如意云头及几何纹样,圭角镌刻如意云头纹样。石面圆形正中有一孔洞,可连接镌刻山水云纹的须弥座上半身。现须弥座下半身放置于筒子河南岸中山公园北游船码头西侧石刻文物保护区。

    仙人承露台须弥座原址位置

    仙人承露台须弥座原址旧影

  • 北京三山五园地区首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公示

    北京三山五园地区首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公示

    11月16日起,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在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海淀区政府网站上进行为期30天的公示,公众可在12月15日前登录相关网站反馈意见。

    系统保护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

    三山五园始建于辽金、形成于清鼎盛时期,是以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是清代帝王休憩、游赏、居住、理政之所。具体看,“三山”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和畅春园。

    为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自2020年起,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筛选并分两批公布了《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共计收录街巷胡同类地名1111个。随后,又于2023年组织对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进行了研究和评估。

    据介绍,本次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的筛选,以文化价值评估为核心。在对三山五园地区历史与文化发展脉络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方查找的历史文献、古地图资料等,对三山五园地区地名的出现年代、得名由来、历史沿革进行精心考证,深入发掘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原三山五园地区的真实历史,并从历史、文化、艺术等角度,分别对清代皇家园林地名、赐园私园地名、山川地名、近现代教育地名以及其他文物古迹地名等进行价值评估,综合考虑地名产生和使用年代、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地名现状与影响力等因素,筛选出圆明园等421处地名,列入三山五园地区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初选名单。

    421处传统地名列入保护名录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列入保护名录的421处传统地名,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类型丰富多样,包含了三山五园地区主要的地名类型。

    历史上的三山五园形成了“三山五园为核、赐园私园集群、山林稻田抱拥、水网御道串联、村镇寺庙棋布、八旗环列护卫”的独特格局,与之相对应,保护名录也包括了园林地名、山川地名、道路交通地名、村落旗营地名、近现代教育地名以及其他文物古迹地名等6个类别。这些地名具有指位功能,可以标识事件发生地点、勾勒重点区域轮廓、凸显三山五园地区的主体结构。

    二是空间分布广泛,涵盖了新总规中确定的三山五园地区68.5平方公里范围。

    所选名录不仅包括了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等五大皇家园林地名,还包括了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山地及昆明湖等水域名称。此外,散布于园林与山水之间的还有村落、旗营、道路、文物古迹等名称,这些地名成点、成线、成面分布,织补连缀,构建出一幅完整的三山五园画卷。

    三是时间上古今延续,厚古不薄今。

    此次入选保护名录的地名,出现年代上可追溯到辽代,如香山,北辽皇帝耶律淳死后,“葬燕西香山永安陵”;辽金元及明代也有较多地名留存,如金代的玉泉山、元代的碧云寺、明代的杰王府等;三山五园地区还保留了大量红色地名,如“三一八”烈士纪念碑、六郎庄烈士纪念碑等。为了能够展现中华民族追求救亡图存,建立新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历程,名录对重要事件的相关地名进行了收录。如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从到达清华园车站,经过成府路、清华西路到达益寿堂,再经过青龙桥东街、青龙桥、香山路,到达香山,进驻双清别墅和来青轩,并利用丽瞩楼、思亲舍、镇南楼、镇芳楼、小白楼等作为办公场所,这些地名的连缀就是重要历史事件的完整叙事,它们的保存和保护有利于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广泛征求意见让名录“接地气”

    据悉,此次编制注重发挥乡镇、街道干部群众和责任规划师优势,广泛动员基层力量,对名录进行了一个月的反复校核,校核工作于今年7月底完成。

    同时,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和海淀区政府还征求了圆明园、颐和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聘请规划、地理历史、地名等领域专家,就名录进行了充分论证。

    经过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初选名录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反映了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的文化价值,名录舍取有度,释文准确。校核、对接、论证等工作,不仅使名录更加“接地气”,也帮助乡镇、街道和责任单位进一步挖掘了辖区历史文化底蕴。

    根据公示期间公众反馈意见,名录还将进行校核调整。

  • Around the World in 80 Gardens 世界八十园林[全十集]

    Around the World in 80 Gardens 世界八十园林[全十集]

    本节目中Monty Don将带您领略世界上非常美丽的八十处园林。这些园林代表了从古代到现代,从宏大到细小,从雄伟到恭顺,没一处都给您一种独特的风格。摄制组用十八个月环游世界走访各处园林,最终将这一切以十集纪录片的方式呈现在您的面前。这十集分为,墨西哥与古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印度,南美,美国,中国与日本,地中海,南非,北欧和东南亚。

    Monty Don每到一处都会向当地同他一样热爱园林艺术的人们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在我们进行世界八十园林环游的同时,亦可领略异国文化的气息。

    第一集 墨西哥与古巴

    节目的第一站先到位於中美洲的墨西哥及古巴。由主持人Monty Don及两位园林专家带队,先看看世界上其中一个最多植物及文化遗产的国家墨西哥,以及研究地形变化如何令古巴长成一片碧绿。

    第二集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

    今集Monty Don带大家畅游位於纽西兰及澳洲的花园。虽然纽西兰及澳洲的园林文化较短,不过两地的花园仍然是各有特色,例如澳洲的沙漠花园、纽西兰的北岛花园同样令人嘆为观止;至於澳洲墨尔本有一个花园,虽然景色设计不致出眾,但令人印象深刻是打理这个花园的,竟然是一名99岁的老太太!

    第三集 印度

    由著名的园艺家Monty Don主持的《花花世界》,今集会带大家同游印度,见识当地大大小小的庭园。他表示通过参观一个地方的庭院,有助了解当地的文化,究竟Monty今次可以体验到怎么样的印度风情呢?

    首次来到印度的Monty,会率先参观奢侈的水宫殿庭院、世界上最著名的庭院建筑—Taj Mahal;最后Monty更会直击时至今日仍然能够完好保存的神秘岩石和雕塑庭院!

    第四集 南美

    Monty将会带大家来到拥有超过五万种不同植物的南美州。Monty会到巴西,看看当地最架势艺术家Burle Marx的私家庭院和亚马逊河上的移动庭院。 在旅程的最后,Monty会访问一位擅用结合植物和风景的智利园艺师Juan Grimm,了解他何以有把大自然融入设计的构思……

    第五集 美国

    贵为美国经济中心点的纽约,一般人以为只有曼哈顿市的风景,到底这儿有甚么吸引Monty这个园艺家? Monty会访问美国著名园艺师Thomas Balsley,了解他如何创建大型庭园。Monty还会到访美国的南部和西部,访问当地庭园的管理员,细谈种植的技巧。

    第六集 中国与日本

    今集介绍两个园艺建筑发达的国家 – 中国和日本。Monty认为中国的艺术对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到苏州了解东方庭院的历史。另外又会参观北京的颐和园,这座中国最大的庭院使Monty深感难忘。最后,Monty会推荐大家去到京都的禪寺,尝试揭开当地庭院隐藏的面纱。

    中国:苏州拙政园 苏州狮子林 北京颐和园

    日本:Issidan, Ryogen-in Temple(龙源院), Kyoto(东京)

    第七集 地中海

    今集主持人Monty会和大家畅游地中海一带的花园。意大利有不少花园融合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山水特色,而Monty亦会走访一个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家园林。实际上,地中海是一个集合东西方文化的地方,摩洛哥就有一个古旧花园,这个花园属现存最古老的阿拉伯式花园,值得留意。

    第八集 南非

    今周的《花花世界》去到南非,由专家Monty Don带大家看清楚这个全球最多植物的区域。节目中出现的花园中,自然以位於开普敦的科斯坦伯斯国家植物花园最为闻名,这个公园已经有超过90年历史,加上花园中不乏珍贵品种,连Monty都讚口不绝;而Monty在约翰奈斯堡亦找到一个他很喜爱的花园。

    第九集 欧洲北部

    今集介绍的花园都是集中於欧洲北部,当中包括位於英国、法国、比利时及荷兰的幽雅花园。英国的代表是Sissinghurst Castle,法国的Monet’s Giverny则有名的画家莫奈的花园,而比利时的花园就胜在设计特别。至於主持Monty更会杀上挪威,看看极地之下植物的生长有否重大变化。

    第十集 东南亚

    今集是《花花世界》最后一集,节目从欧洲北部回到酷热的东南亚,并由主持人Monty Don集中介绍泰国及新加坡等地的特色花园。节目出现的花园包括泰国的水上花园、新加坡的城市化花园、巴峇的传统风光等等,实行令观眾充分体会这一份热带风情。

  • 万字房的“前世”与“重生”

    万字房的“前世”与“重生”

    卍,藏文称“雍仲”,在象雄文中意译为“中木”,汉文对应是万字(卍),该“雍仲”代表吉祥、永恒、妙善等等,是佛三十二相之一。雍仲本教的《塞美经》云:“雍”意为胜义空性,“仲”为自性自显然。雍仲本教起源于一千年前的古象雄王朝。是辛饶弥沃佛(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之师)所传教的如来正法,也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教。

    圆明园四十景之万方安和(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圆明园中的万方安和,位于后湖西侧,东邻杏花春馆,西南湖外是山高水长,其东西驳岸呈正反“如意”型。始建于雍正初年,是一处以万字房为主体的建筑群,本景南北长205米,东西宽130米,总占地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50平方米。

    万字房东西南北室曲折相连,共33间殿宇。每间皆为4.48米见方,外周廊各深1.28米,檐柱高3.68米,台明高0.58米,下出0.86
    米。其
    四面临水,中间设皇帝宝座,宝座上方悬挂有雍正御书“万方安和”匾额。西路是一个室内戏台,设计十分巧妙,唱戏者在西北殿,皇帝坐在正西的殿内观戏,中间用水相隔,声音曲曲折折在建筑与水之间碰撞,声借水势,飘摇入耳,如同全方位环绕立体声的效果,别有一番趣味。

    万字房前湖南岸有一座重檐十字大亭,无额,俗称十字亭。亭居小岛上,东西分架五孔板凳桥(九年图显三孔板桥)和三孔板桥。亭与万字房同期建成,雍正五年(1727)八月传旨:“万字房前十字亭顶上着安铜凤试风旗”,于次年二月安讫。此亭西邻山高水长,是帝后自九洲清晏寝宫至山高水长的水陆必经之处。

    万方安和景区格局(Google地图2022年12月数据)

    据《日下旧闻考》记,“万方安和”为南面正室额。东西内室称为对“溪山、佳气迎人”,而“卍”字中宇称为“四方宁静”,西面称为“观妙音枕流漱石洞天深处”,东面称为“安然一炉香碧溪一带山水清音”,北面称为“涤尘心神洲三岛高山流水”,皆世宗御书。又南面西厦额称为“凝神静寄”,东面称为“澄观”,正中联记:“四海升平承帝眷;万几兢业亮天工。皆乾隆帝御书。

    万字房内部格局及匾额分布(引自万方安和九咏空间再探-刘仁皓、刘畅、赵波

    雍正十二年(1734)御制《万方安和轩秋日作》诗句云:“霜飚飒飒度枫林,红叶如花碧水浔。”乾隆九年御制万方安和诗序曰:“水心架构,形作卍字,略约相通,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诗句云:“作室轩而豁,当年志若何?万方归覆冒,一意愿安和。”乾隆二十九年(1764)御制《万方安和九咏》,有序曰:“回廊面面各标胜概,曲折向背辄复不同。”

    1860年圆明园罹劫后,同治年间试图则要重修园景时,准备“照旧式重修”万字房,并揭瓦“南岸十字亭”,后又清理残垣渣土即停工。其后几百年间沦为稻田,仅船坞山型尚存,随着近年的清理修整包括19971998年福海一带的清淤和整修,2003年的百年大修计划2005年园内台基及涵洞形态十分清晰,万房地基依然壮观。

    此时期湖面已沦为稻田,船坞、万字房及十字亭建筑轮廓、湖面轮廓清晰可见

    1973年卫星图

     

    此时期湖面、船坞、万字房及十字亭建筑等均被淹没
    1999年遥感图
     

    此时期万字房及十字亭建筑轮廓、湖面均已清理,轮廓清晰可见,仅船坞区域尚未清理

    2022年卫星图

    圆明园罹劫百年后的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逐渐成熟,2006年9月由金铁木中国内地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圆明园》、《大明宫》编剧,并担任导演的纪录片《圆明园》公映(下文称金铁木版),此影片以三维形式大规模复原了圆明园的相关景点,其中就包括万方安和区域。

    纪录片《圆明园》万方安和区域剧照(金铁木)

    纪录片《圆明园》万字房剧照(金铁木)

    纪录片《圆明园》十字亭剧照(金铁木)

    作为电影其中一部分的片段,此版本万方安和数字复原中,主体建筑、山形水系以及桥梁皆按照乾隆初期制作,在鸟瞰图中远景用并不符合周围环境的建筑做了填充,来渲染环境氛围使得效果得以提升,四十景图中的部分山石并未表现出,总体来说此版本更加注重场景的表现。

    随后的几年里,更多的数字复原陆续出现,其中代表性的就是横店(下文称横店版数字复原伟景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作(下文称伟景行))以及清华(下文称清华版数字复原(早期为伟景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后续为清华同衡规划院郭黛姮教授工作室制作,现已独立为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下文称清城睿现)),横店数字复原曾作为刊物附赠品出版发行公布,其中包括西洋楼、万方安和等六个景区。清华的数字复原早期有独立的网站,后续网站逐渐关停,以微博、书籍等形式对外公布过诸多数字复原,其中包括九洲区域的九组复原、万方安和、蓬岛瑶台等几十组景区的数字复原,同时清华的复原也成为目前流传最多,团队存在时间最长,出图最多的一家数字复原,不过可惜的是目前已经很久没有再出数字复原相关作品。

    横店数字复原由张先春(横店集团总工程师横店圆明新园总设计师)负责,并拥有当时诸多知名专家作为顾问团队,例如罗哲文(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圆明园学会创会会员之一、张恩荫(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圆明园管理处原副主任圆明园百景图志作者、雷章宝(样式雷第十代传人)、王道成(清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清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圆明园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复原视频由王道成撰文,任志宏(知名配音员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的主持人)配音,伟景行公司负责制作,可谓是超豪华团队。

    万方安和鸟瞰数字复原(横店版)

    万字房数字复原(横店版)

    万字房匾额数字复原(横店版)

    万字房内部复原(横店版

    万字房西侧石拱桥数字复原(横店版

    十字亭数字复原(横店版)

    此版万方安和数字复原中周围环境为真实的圆明园场景,山形水系、建筑、桥梁、船坞皆按照乾隆初期制作,并且万字房也悬挂了匾额,同时也是目前唯一制作内部格局及陈设的数字复原,虽然陈设并不是完全经得起学术上的推敲,但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可以更加直观的去了解万字房的内部结构,此版本有着中式园林效果以及建筑真实性的表现。

    清华数字复原由郭黛姮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建筑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负责,同时拥有诸多清华学子参与学术研究,有着较为专业的学术背景以及模型制作团队,在考古资料、样式雷档案、清宫旧档等的综合研究加持下,清华团队部分复原采用多时期的表现方式,更加直观的展现了圆明园的变迁。

    万方安和鸟瞰数字复原(清华版)

    万字房数字复原(清华版)

    万字房南侧细节数字复原(清华版)

    十字亭数字复原(清华版)

    此版本万方安和数字复原周围环境以树木遮挡,山形水系、建筑、桥梁、船坞皆按照嘉庆时期制作。与横店对比,万字房西侧桥梁不同、东侧石桥未做,西侧驳岸边船坞未做,建筑未悬挂匾额,内部格局情况未知。此版本有着中式园林效果以及建筑真实性的表现,但山石以及树木缺乏真实性。

    2015年后,随着清华团队的几经变革,数字复原逐渐沉寂,已久久未有新的数字复原出现。直到2020年10月8日,圆明园罹劫160年学术研讨会上,由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下文称央美)制作的如园数字复原首次亮相。美术专长的央美首次以绘画形式展现数字复原,并且广受好评,使之央美团队打破沉寂,一跃成为数字复原的后起之秀。

    嘉庆时期如园全景鸟瞰复原图(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

    时隔三年后,央美团队首次对外公布万方安和数字复原,央美团队由吴晓敏(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史论中心主任)、陈东承德文物局总工程师、中央美术学院校外导师负责,团队拥有诸多央美建筑系学子参与学术研究,并有着目前较为先进的UE5模型制作团队。央美团队曾在避暑山庄相关研究中深耕多年,有着诸多的避暑山庄复原成果,现今又不断突破自我提升模型相关技术,在美术与学术的加持下,作为后起之秀值得期待。

    万方安和鸟瞰数字复原测试版(央美版)

    万方安和俯瞰数字复原测试版(央美版)

    万字房数字复原测试版(央美版)

    十字亭数字复原测试版(央美版)

    试风旗数字复原测试版(央美版)

    此版本万方安和数字复原,临近景区建筑及环境尚未制作以山形体现,万方安和区域建筑、桥梁、船坞、山形水系皆按照乾隆早期制作。与横店版对比,万字房西侧桥梁缺失两座、东侧石桥未做,建筑未悬挂匾额,内部格局情况未知。与清华版对比,山石及树木更加真实,因使用了UE5技术建筑也更加逼真。清华版与央美版时期不同,因此桥梁略有不同。此版本首次近距离展示凤凰试风旗,虽仍有优化空间,但此处为诸版本中的创新。央美复原在高度还原乾隆初期原貌的情况下,兼顾艺术效果与建筑原真性的展现,目前复原成果为测试版,期待后续正式版复原公布。

    万字房作为古建筑中的一个特殊案例之一,不仅展现于数字复原中,也被诸多景区仿建,其中就包括横店华夏文化园、香河国安第一城、蓬莱三仙山等,在香河国安第一城中万字房被仿建为万字廊,横店华夏文化园与蓬莱三仙山为万字房。

    香河国安第一城万字廊(网络图片)

    蓬莱三仙山万字房俯瞰(网络图片

    蓬莱三仙山万字房(网络图片

    横店华夏文化园万字房俯瞰(梦回圆明工作室于帆摄

    横店华夏文化园万字房(梦回圆明工作室于帆摄

    横店华夏文化园万字房(梦回圆明工作室于帆摄

    横店华夏文化园万字房(梦回圆明工作室于帆摄

    在以上三个实体仿建版本中,皆借鉴了万字房的外观,加以各自的创新,以实现与周围景观的融合,遗憾的是都未能仿建内部结构,而横店华夏文化园版本,最大的保持了万字房的原真性,较为接近圆明园中的原型建筑,并且此景区为横店大规模仿建圆明园建筑的小范围试验区域,未来若想真实感受万字房的空间格局,可以选择以上几处实景仿建进行体验,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本文列举了万字房数字复原,以及实景仿建案例,自2006年起至今,数字化技术不断革新,数字复原场景真实度不断提升,以及AR和VR技术的逐渐完善,数字复原的未来也将会有更多新的玩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在数字复原的世界里游览昔日的万园之园。同时也期待能有更多更好的原貌仿建案例出现,让游客能够直观地感受圆明园的建筑格局以及原貌。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圆明园,关注西洋楼以外的中式区域。

    *本文中部分文字参考《圆明园百景图志》,图片所属机构及拍摄者,以标记与图片下方。

  • 漂泊海外百年终回故土!7根石柱文物回归圆明园

    漂泊海外百年终回故土!7根石柱文物回归圆明园

    10月13日上午,流失海外百年的圆明园西洋楼石柱回归故土,首次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正觉寺的“最上楼”一层同公众见面。
    历经百年辗转,7根石柱终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成为继原位于西洋楼海晏堂的马首铜像后,又一批回归原属地的圆明园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此次回归的石柱共7件,均为汉白玉材质,通高约80—92厘米,立面有雕花造型,品相较好,推测均来自西洋楼遗址区。
    这些石柱正面纹饰以西式番花、贝壳纹等西洋雕花为主,侧面花瓶内花束则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玉兰、荷花、菊花等中国传统花卉为主,圭角卷云纹、开窗的海棠线雕刻方式等亦与中国古建望柱、栏板相同,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
    圆明园西洋楼建筑以木质梁柱为基础,通过用砖砌筑内墙,外部包以汉白玉等石材的方法建造。
    其建筑主体仿西方巴洛克风格建造,常在建筑上设立石柱作为望柱或栏杆连接物使用,同时还具有装饰的作用。两侧没有雕花的石柱应为建筑上的联排装饰物,两侧饰有花瓶或花纹的石柱则用于楼梯或楼层平台栏杆部分,花瓶的样式则是配合栏杆形制雕刻而成。
    在7根石柱回归过程中,国家多部门与社会力量、高等院校、海外收藏单位等密切合作,历经10年,最终促成石柱回到原属地。
    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专家开展实物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7件文物为汉白玉质地,工艺精湛,浮雕雕刻花卉、缠枝几何纹饰,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因素。其质地、纹饰均可与现存圆明园西洋楼遗存的文物对照。该组文物保存较完整,略有风化痕迹,据工艺、纹饰和材质情况,可定为真品。该组文物原存于挪威的科徳(KODE)博物馆,该博物馆旧藏中有大批民国时期文物。原持有者于民国时期曾长期在中国工作,该组文物应为其在此时期获得并流出中国。”